女性,49岁,双手麻木并进行性加重1年余。双手第1、2、3指麻木,双侧大拇指尤甚,半夜受凉、泡水时加重,左侧大鱼际肌肉萎缩,偶见双侧前臂外侧麻木,无明显颈部疼痛不适,无踩棉花感等特殊不适。
体查:双侧大鱼际肌肉明显萎缩,小鱼际肌肉正常,双侧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及手掌桡侧半感觉明显减退,手指伸屈力量及伸展力量减弱,双侧Tinel征(+),余四肢肌力及感觉未见异常。
肌电图:双侧正中神经周围性损害,考虑腕管综合征(重度)电生理改变可能性大。
超声:双侧腕管处正中神经受压变扁,其近段正中神经增粗,回声减低,以右侧明显。右侧增粗处前后径约3.5mm,横截面积约23平方毫米,左侧增粗处前后径约2.6mm,横截面积约15平方毫米。CDFI:右侧增粗处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左侧增粗处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腕管综合征声像。
手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腕掌横韧带及正中神经,切除腕掌横韧带,可见韧带下正中神经受压变细、变硬、弹性差,剥除神经外膜以松解正中神经。
术后患者双手第1、2、3指麻木情况减轻,双侧前臂外侧麻木明显减轻。
腕管综合征是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腕管内压力增高,而使正中神经受挤压、缺血,表现出相应支配区域的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卡压性周围神经病。临床上电生理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但是缺乏神经卡压的形态学特征,超声可以直接观察神经的走形及形态学变化,并且能提示正中神经卡压的原因。对于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无法接受肌电图检查的患者,高频超声是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
临床表现:早期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内的手掌桡侧及桡侧三个半手指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继而出现手指的肌力下降、拇指对掌功能障碍,晚期出现大鱼际肌肉进行性萎缩。
致病原因:(1)腕管内压力升高:腕管内滑膜增厚、韧带增厚、腱鞘囊肿、脂肪瘤、血管瘤、肿瘤、关节炎、风湿及结核等炎症性病等变均可以使正中神经受压。(2)创伤:腕部外伤、骨折、脱位等均可导致正中神经受压。(3)长期劳损:长期从事某些需频繁活动腕部的活动,例如操作鼠标、键盘,驾驶,缝衣等动作可导致正中神经受挤压。(4)全身疾病及内分泌异常:糖尿病,痛风,风湿,妊娠,月经,哺乳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以诱发腕管综合征。
常见体征:
(1)Tinel征:检查者在腕横韧带的近侧缘处用手指叩击被检查者正中神经部位,被检查者的拇指、示指、中指有放射痛者则为阳性体征。(2)Phalen征:嘱被检查者屈肘并上举前臂,保持腕部完全屈曲大约1min,若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麻木感或者刺痛则为阳性体征,是因为正中神经在腕横韧带近侧缘受压迫而产生的。
超声表现:
(1)正中神经受压变扁,尤其在钩骨水平。
(2)正中神经进入腕管前肿胀增粗。
(3)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的平均横截面积大于10平方毫米。
(4)腕管段,神经受压扁平指数大于3(横径/前后径)
(5)屈肌支持带向掌侧凸起(大于3.1毫米)。
(6)部分正中神经内可见血流信号增加。
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感谢您的支持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pxzflzy/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