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快乐
写给遥远母亲的思念
丁香淡雅芬芳,每到丁香花开的时节,我的感情就经历着一次次的摇撼。我总想沐着丁香浓烈的馨香,写一个母亲的故事,以酬多年含泪的夙愿。可这个主题多我来说,既动人又沉重,几次提笔又默默地放下了。
———刘少华
刘少华:著名记者、著名散文作家,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高级记者(正高职称),内蒙古自治区十佳记者、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中国记者最高奖——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当选为内蒙古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内蒙古记者协会副主席。出任第十届中国记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全国评委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EMBA研究生荣誉导师。
刘少华追求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高境界。他的纪实特写——《丁香花开的时候》,是一篇献给天下母亲的深情之作。在《内蒙古日报》破例两度发表,分别获自治区新闻副刊大奖和内蒙古文学最高奖——索龙嘎奖,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北方新报》》、《人民文学》、《当代散文精品》、《读者》杂志等7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网站转载转播,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播录的配乐朗诵光盘在国内外流传约二十万张。催生了“感动中国的丁香现象”定格为“草原献给中国母亲的美文”。
编者按:丁香花令人钟爱是因为她淡雅、清幽、纯洁,因为她朴素、温馨、美丽。刘少华创作的散文《丁香花开的时候》,曾在《人民日报》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被国家20多家报刊、电台转载、转播,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最高奖——索伦嘎奖,并入选《当代散文精品》一书。该作品文笔优美、思想深刻、情节动人、催人泪下,是难得的深情之作、心灵之作、以德育人之作。愿我们伴着这篇散文,共同走进丁香花季,共同为天下的母亲纵情歌唱……
丁香花开的时候
作者:刘少华
朗诵:谷子
今春沙尘暴来的猛,可宿舍楼前一株丁香树又如期开花了。那簇簇飘香的紫丁香花,再次将我的思绪牵到久远的过去,让我想起了妈妈年轻时如花的笑脸,想起了当年妈妈和我们共同度过的欢乐日子。岁月无痕,母子情深。现在,让我用心来写这篇迟到的丁香花的思念吧!
我的妈妈叫周桂兰,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她走时仅46岁,是我从不敢轻易回忆的年龄。人们都说,孩子眼里的妈妈是美丽的。这其间有血源关系和情感因素。但我要说,我的妈妈是真美丽、真漂亮。她高挑的身材、白皙的肤色、大大的眼睛、微黄的秀发,总有几许“洋洋”的韵味。她养育了我们六个儿女,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可身姿苗条不改,容颜白里透红。听她爽朗的笑声和甜甜的歌唱,我们真为有个漂亮妈妈而自豪!
妈妈小学文化,没有正式工作,在街道居委会当个主任。她平凡不失高雅,总是温情脉脉。有一年,爸爸出车拿回两株花树苗,一株是榆叶梅,一株是丁香。妈妈领我们几个孩子在平房前挥锹栽种,很快两株树发芽开花、缤纷烂漫起来了。妈妈捋着头发动情的说:“咱家种树开花好兆头,我和你爸盼着你们几个孩子如花似树、前程似锦啊!”
美丽的妈妈给我们吉祥的祝福,给我们一则丁香花的童话,她成了我们一生挥之不去的丁香情结。至今,我依旧清晰地记着妈妈骑车是从前梁骗腿上的,她最好的衣服是毛蓝色的涤卡上衣,她爱唱一首歌“杭洲的姑娘辫子长”。她每月居委会主任津贴是六元钱,一到发薪之日,总要用手帕包回黄杏或枣糕,看着我们吃,自己却舍不得动一口。冬天,她怕煤烟熏着我们,从来晚间不压火。早上六点起来生火,炉下烤土豆,炉上用玉米油煎一平锅土豆片。我们上学的路上,是用手捧着吃这简单而火烫的早餐的。在我记忆里,妈妈生活中最难为情的是去邻居家借10元的尴尬,最开心的时刻是在关帝庙小学我和妹妹小虎子表彰会主席台上的欣慰,做的最香甜的食物就是她包给我们的小抓鬏棕子。
清贫中的妈妈是艰难的,也是乐观的,她是精神的富有者。她一辈子没有存过钱,想回一次乌兰浩特老家都未能成行。但在我结婚时,硬是借钱给我买了一块法国产的“野马”牌手表。并在结婚当天,把保存了26年的我的出生证和一张纸页发黄的日历牌交给了我。妈妈情怀温暖,心细如丝。面对这一份“厚礼”,令我惊讶而激动。然而,妈妈确确实实很穷,连一件值钱的物品也没有。她唯一的宝贝就是后窗台上的一个橘红色塑料皮采访本,里面记着借款的帐目,记着每月柴米油盐的支出,记着孩子过生日煮鸡蛋的事。在这方小本里,还有妈妈工工整整抄写的《绣金匾》的歌词。在怀念周总理的演唱会上,妈妈一改羞涩的性情,登台高唱此歌。她音色质朴、情真意切,歌声、泪水交融,拨动了一根根心弦。顿时,我觉得妈妈那么清秀,那么真情,那么善良,又那么伟大!
妈妈热情、贤惠、坚强,更有人格魅力。她有胃溃疡,痔疮还很严重,可她从不随意休息片刻。她的身影总是匆忙的,她的脚步总是轻快的。怎能忘,她每天准点为我们做好饭,又走街串院检查卫生、走家串户抓计划生育。晚上,她坐在炕头不是纳鞋底,就是做棉衣。她真忙,又真高兴。她属于我们,属于社会,也属于大家。然而,劳累和操磨最终让她病倒了。那是年4月底,我医院看病。大夫说,需做胃肠造影。熟识我的挂号员顺手用我的医疗证给她办了手续。谁料,她持单入室检查时,发现是我的公费手续,马上回身对我说:“儿子,妈是家庭妇女,不是国家干部,这便宜咱不能沾。你若是没有这5元钱,妈就不查这病了!”妈妈轻声说着,眼里却闪现出严肃的神情。我愧疚,满脸通红,又跑去重新办了自费手续。医院走廊的这段“插曲”,竟成了教育我人生的重要一课!
妈妈病了,一病不起。她连连呕吐,口苦的就想吃樱桃,可5月天根本就没有樱桃上市,急的我落了泪。在焦急和呼唤声中,她还是在年6月1日凌晨逝去了。她在生命弥留之际,喃喃地留下两句话。一句是:“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做个正直的有出息的人。”再一句是:“端午节快到了,妈不在,叫邻居刘大娘替妈为你们包粽子,咱家木捅小绿袋里装的是江米。”她就这样静静的走了。留给我们的是嘱托、是眷恋、是慈爱。我和弟弟妹妹为她换衣服,只见她一条秋裤补了五块补丁。这五块补丁,时时浮现在我眼前,牢牢补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心痛,永远也不平衡,永远也补偿未及啊。
日月轮回,往事如烟,惟有妈妈是我心中一道不落的彩虹。屈指数来,妈妈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20年在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可在我的生活中它是漫长的,因为我是在期待和顾盼中度过的。20年来,我一天都没有忘记妈妈,天天在梦乡里与她相逢,天天在春风里与她对话。妈妈是我们生命的保护神,妈妈是我们心中的一盏灯。她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学业。她付出了那么多爱心,可一天福也没有享受过,一点让我们表示孝心的机会都没给。她牢碌一生,奉献一生,竟连有暖气的楼房都没有住过,没看过彩电,没用过煤气和洗衣机,临走时想吃一棵樱桃都未能如愿。妈妈可知道,风雨20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现代物质文明早已走进了百姓生活。她割舍不下的儿女也都长大成人,分别当了主任记者、厅级领导、院校教授、药剂师、公安干部、武警中校,连她唯一见到的长孙也在北京上了大学。然而,在举家团圆的时辰,我们总为失去她这位家庭的“顶梁柱”扼腕叹息。如果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那么遗憾却是心中的痛、无言的苦,让人长歌当哭,一生不宁!
妈妈一定知道,眼下我的年龄都比她走时大了一岁,可我永远是她忠诚的儿子。每逢大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时刻,我就禁不住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纵情遐想。多盼她蓦然翩翩归来,穿的还是那件毛兰色的的卡衣服,披一条紫红色的毛围巾,坐在我们中间,叫着我们久违的乳名,尽享天伦之乐。届时,我要告诉妈妈,年夏我去莫力达瓦采访,在尼尔基镇恰遇樱桃上市。那一篮篮、一盆盆的樱桃,晶莹鲜亮,红似珍珠。我从达鋈尔族老大妈的柳筐里买了10斤红樱桃,又径直来到嫩江渡口,虔诚地把樱桃撒入江中。我知道妈妈清清纯纯、亮亮丽丽,从来不讲迷信。但,我是在还愿,在还她临走前没吃上樱桃这个愿!
而今,历史已经翻开了新春的扉页。看,妈妈从乌兰浩特洮河边走来,又向大草原深处走去。她的身影多么熟悉,多么亲切。我们看见了,她在遥远地凝视。她的目光是多么的温热、多么慈祥。我要说,草原的路有多长,妈妈对儿女的牵挂和祝福就有多长。无论妈妈走到什么地方,其实,永远没有走出留给儿女这顶母爱的毡房……
又是丁香花开时,花香袭人,花色迷人。此间,妈妈是一首甜婉的歌。听,“生活中正因为有了您,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这不是诗人浪漫的格言,这是儿女心底的回声。伴着儿女轻声的呢喃,亲爱的妈妈早已回来了。瞧,她不正微笑在紫丁香的花丛之中吗?
作者:刘少华;朗诵:谷子;音画:风过无痕
相关阅读
母亲,丁香花儿在微笑
--读刘少华《丁香花开的时候》
作者:马晓华
丁香花开的时候,母亲节就到了。年年岁岁的丁香,在我的记忆中,总是伴着戴望舒的“雨巷”,悠长、悠长,有着寂寥相思的回响。此刻,读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刘少华的《丁香花开的时候》,那一缕幽香依然纯洁、依然芬芳、依然飘散着淡淡的忧伤。
一帧黑白老照片上的母亲有多美丽、年轻,那孩子的眼睛就有多纯净!“人们都说,孩子眼里的妈妈是美丽的。这其间有血缘关系和情感因素。但我要说,我的妈妈是真美丽、真漂亮。她高挑的身材、白皙的肤色、大大的眼睛、微黄的秀发,总有几许‘洋洋’的韵味。她养育我们六个儿女,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可身姿苗条不改,容颜白里透红。听她爽朗的笑声和甜甜的歌唱,我们真为有个‘漂亮妈妈’而自豪!”(《丁香花开的时候》)
刘少华的散文《丁香花开的时候》,与一个花季相连,讲述一个母亲的故事。它质朴得像春天的土地,散发出解冻后的温热,于是,亲情与感动一起滋生、疯长,终于以母亲圣洁的形象聚焦,触动了现代人焦渴干涩的灵魂。
《丁香花开的时候》年首次刊发于《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播发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荣获内蒙古新闻奖副刊大奖和自治区政府文学最高奖“索伦嘎”奖。刊发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等6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网站纷纷转载、转播,至今已成为感动中国的经典美文。
《丁香花开的时候》追寻着母爱。看上去原始、神圣的母爱,却具有博大的感召力,如同原始部落的图腾。时下在都市的夜晚,心灵的孤寂痛楚着现代人落寞的情怀。多少次,他们不知今宵酒醒何处;多少天,他们在雨巷中徘徊、茫然地面对外面的喧哗与骚动。可文中那亲情的呼唤,惊悸了几多都市人麻木了的内心。“今春沙尘暴刮得猛,可宿舍楼前一株丁香树还是如期开花了。那簇簇散香飘郁的紫丁香花,再次将我的思绪牵到久远的过去,让我想起了妈妈年轻如花的笑脸,想起了当年妈妈和我们共同度过的欢乐日子。”作者的心房有一个美丽的丁香童话,那是一个关于母亲的童话。
母亲童话教化陶冶了刘少华,刘少华的童话感化震撼着都市的现代人。
母亲是一个曾经的时代符号。那是一个劳动妇女的时代写照。“妈妈热情、贤惠、坚强,富有人格魅力。她有胃溃疡,可她从不轻易休息片刻。她的身影总是匆忙的,她的脚步总是轻快的。她每天准点为我们做好饭,又走街串院检查卫生、走家串户抓计划生育。晚上,她坐在炕头不是纳鞋底,就是做棉衣。她真忙,又真高兴。”这样踏实的感觉,对于亚健康的我们,是不是久违了呢?她劳碌一生,奉献一生,没有住过楼房,没看过彩电,没用过煤气和洗衣机,但是,她快乐着。她恪守着古朴的美德,用勤劳、善良,用克己奉公的品质规范着孩子们的道德信仰。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她用自己的操守,支撑起一个向善的追求,给了孩子一个达观向上的人生。
刘少华是一个记者,他敏感于时代;他更是一个诗人,捕捉着醇美;然而在此时此刻,刘少华是一个儿子,在感念母亲的舔犊情深!《丁香花开的时候》是一篇动情之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令人感悟到中华文明中如长江、黄河般传承不息的亲情、感恩与回馈,一路奔涌着、升腾着、美丽着!如今,在“互联网+”时代的读者看来,《丁香花开的时候》更是温情一脉!它伴着丁香花儿的芬芳绽放,于是,记忆中的母亲有了淡紫色的高雅、淡紫色的温情、淡紫色的微笑,也就有了——那一抹淡紫色的惆怅。一个记者、作家在书写自己的母亲:她操劳着、忙碌着、希冀着。她的日子是清贫的,然而她的内心是富足的。她期盼着儿女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她为着这未来的日子而温柔地微笑……
因为同样人到中年,因为母亲身上的时代印痕,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母亲很相像:因为母亲,我们才能在沧桑的土壤中找到健康的、明朗的东西。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却原来早在高尔基的《三部曲》中,外祖母的身上也蕴涵着这种极其珍贵的矿藏——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刘少华笔下的母亲是一个镌刻在一代人灵魂深处的心灵符号。文中这样写道:“日月轮回,往事如烟,唯有妈妈是我心中一道不落的彩虹。屈指数来,妈妈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在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可在我的生活中它是漫长的,因为我是在期待和顾盼中度过的。二十年来,我一天都没有忘记妈妈,天天在梦乡里与她相逢,天天在春风里与她对话。妈妈是我们生命的保护神,妈妈是我们心中的一盏灯。她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学业。”“她属于我们,属于社会,也属于大家。”
如果《丁香花开的时候》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应该不会有这样长久而宽泛的感动吧。我们从红樱桃意向中似乎看到了什么。
刘少华:著名记者、著名散文作家,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高级记者(正高职称),内蒙古自治区十佳记者、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中国记者最高奖——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当选为内蒙古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内蒙古记者协会副主席。出任第十届中国记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全国评委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EMBA研究生荣誉导师。
刘少华追求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高境界。他的纪实特写——《丁香花开的时候》,是一篇献给天下母亲的深情之作。在《内蒙古日报》破例两度发表,分别获自治区新闻副刊大奖和内蒙古文学最高奖——索龙嘎奖,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北方新报》、《人民文学》、《当代散文精品》、《读者》杂志等7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网站转载转播,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播录的配乐朗诵光盘在国内外流传约二十万张。催生了“感动中国的丁香现象”定格为“草原献给中国母亲的美文”。
感恩母亲
MOTHER`SDAY
静雅轩心有深深处,纵是千千结
静距离静世界我在这里静静地等你
因为有你,所以精彩
静雅轩是您心灵休憩的港湾,请轻轻点击以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白颠疯是怎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pxzflzy/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