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34岁,男性,因“发现右足底肿物1个月余”入院,
患者入院前1个多月无意中发现右足底有一肿块,无明显不适,近来患者感觉有变大的趋势,走路时右足底有不适感,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我院就诊,门诊医生查看患者后遂以“右足底肿物”收入我科。
入院后查体右足底可见一直径约4厘米的类圆形肿物,质韧,可触及多个硬性结节,移动度差,压痛,右足各趾主动屈伸活动尚可,皮肤感觉及血运正常。
辅助检查-10-05右足MRI检查示右足底可见占位。
鉴别诊断根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右足底肿物,排除手术禁忌症,
治疗方法于-10-:50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足底肿物切除术,术中取右足底肿物纵轴“S”型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逐渐显露肿物,见肿物表面稍光滑,呈分页状,有完整包膜,部分质地较硬,周围软组织挤推明显,仔细分离并完整取出肿物,纵行切开肿物,远端局部可见表面软骨及下方的骨质,送病理检查。冲洗切口,遂层缝合切1口,放置引流条,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松开止血带检查右足远端各趾血运较好,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病理显示纤维脂肪瘤,并伴有软骨及骨化生。术后1年随访肿物无复发。
讨论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见于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生,中年女性稍多见。肿瘤通常发生于皮下,但可侵及深层组织。有时可侵犯滑膜(分叶状脂肪瘤),极少数情况下侵及骨膜。临床上,肿瘤表现为质软、边界清楚、可移动的肿块,无疼痛,缓慢生长。但脂肪瘤中出现成熟软骨组织和骨组织比较罕见。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软组织和骨肿瘤的分类中,脂肪细胞肿瘤就有13种,其中脂肪瘤是成人最常见的软组织间充质肿瘤。传统的脂肪瘤是由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的,细胞与周围的脂肪组织相同,只是在大小和形状上略有变化。
然而,脂肪瘤偶尔也会有由其他间充质成分组成的区域,例如软骨(软骨脂肪瘤)、骨(骨或骨化脂肪瘤)、纤维组织(纤维脂肪瘤)、血管(血管脂肪瘤)或广泛的粘液样改变(粘液脂肪瘤)。其中,骨脂肪瘤和软骨脂肪瘤是少见的,尤其是兼具骨成分和软骨成分的脂肪瘤,骨软骨脂肪瘤是非常罕见的。
“骨软骨脂肪瘤”的命名是有争议的。Jones等人定义肿瘤由两个或更多成熟的间充质组织组成,没有单一的成分占优势,如间质瘤。同时,肿瘤成分中有骨,软骨,纤维组织等间质成分,但以成熟的脂肪组织为主要成分,因此宜将其视为骨软骨脂肪瘤。
然而,良性间质瘤和骨软骨脂肪瘤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
本例足部肿物是一个有完整包膜包裹的肿块,病理不仅显示了主要的脂肪细胞成分,而且还发现存在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骨细胞的成分,脂肪瘤区由成熟脂肪组成,不存在与脂肪肉瘤有关的非典型脂肪细胞或脂肪母细胞(包括任何去分化细胞)。骨软骨脂肪瘤诊断的关键是构成肿块的主要组织为成熟脂肪组织。
骨软骨脂肪瘤的发病机制尚在争论中,一种理论认为,这些肿瘤是在重复创伤、代谢改变或缺血后产生的,与长期脂肪瘤中的脂肪坏死有关,导致脂肪瘤内原有纤维成分的化生,并发展为软骨、成骨细胞。
另一种理论认为脂肪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导致骨、软骨形成。林等人报道脂肪瘤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经细胞培养后可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另一项对正常和肿瘤转化脂肪组织的电子自显影研究显示,脂肪瘤中的脂肪组织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为骨和骨组织的能力。
本例患者右足底肿物病理证实为伴有软骨和骨化生的脂肪瘤,文献报道发现的例数不多,在足部的病例更为少见,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的唯一方法,复发率较低。
参考文献
1.YangJS,KangSH,ChoYJ,ChoiHJ.PureIntramuscularOsteolipoma.JournalofKoreanNeurosurgicalSociety.;54(6):-.
2.KwanIpNS,LauHW,WongWY,YuenMK.OsteolipomaintheForearm.JournalofClinicalImagingScience.;8:20.3.KitazawaT,ShibaM.OsteochondrolipomaoftheMandible.Eplasty.;17:e35.
4.TilmanRau;StephanSoeder;AlexanderOlkandThomasAigner.Parosteallipomaofthethighwithcartilaginousandosseousdifferentiation:anosteochondrolipoma[J].AnnalsofDiagnosticPathology.,Vol.10(No.5):-.
5.赵明智,史建红,王冰等.甲状腺骨性脂肪瘤1例报道[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1):63-64.
6.张兰凤,肖学文,叶薇等.软骨样脂肪瘤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2):-
骨空间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jj/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