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就喜欢看一些关于名画研究的书籍,
毕竟,
不是可以经常去博物馆和画展的,
很多名画,
也许一辈子都不能亲眼目睹,
那么通过图书来看,
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了。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听到最多的世界名画,可能当属《蒙娜丽莎的微笑》了,而画家,则当属达芬奇,毕加索,梵高等人,至于其他名气也很大,但是可能我们了解的并不多,看过的名画不少,但是你若是问我,这些画好在哪里,为什么是世界名画,我只能笑笑的说,其实我也不是太懂。
在以往的认知中,似乎艺术和科学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科学几乎可以被看作是理性的代名词了,而艺术这东西若是没有了灵感与想象那就不能够被称之为艺术了。这二者怎么能够联系到一起呢?所以,《名画在左,科学在右》这本书,就有点意思了。
艺术是可以通过科学来达成的,而科学也是可以服务于艺术的。二者的融合是十分有趣且有意义的一件事。当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我们所看到那些名画时,一扇隐秘的知识大门已经悄然的为我们所打开。
比如,提起著名荷兰画家梵高,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那副向日葵。他对于色彩的运用是十分随心所欲的,而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以光彩夺目而著称。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凡梵高对于鲜艳色彩的疯狂偏爱呢?这恐怕是和他所患的疾病有关。喜欢了解名人八卦的人都知道,梵高说的体面点是个疯狂的人,说的不好听一些那他就是一个“脑子有毛病”的人。试问一个正常的人谁会闲着没事去割掉自己的耳朵。正是因为他患有癫痫引起的精神障碍,在发作前会产生幻觉与错觉,所以他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幻觉景象,他在艺术上的惊人创造力实际上是与他的疾病有关联的。或者可以说如果凡.高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无法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名画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画作者有名,而恰恰相反,是画家因画而成名、因画而更有名。对名画而言,从布景构图、色彩搭配、光影角度、人物描绘等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作者林凤生在这本书中又告诉我们,名画中还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科学性”,名画兼具“科学之美、人文之思”。而当我们解读出了名画的人文和科学内涵,才能更进一步的看懂名画,了解画家要传达的意思。
提及名画,作为卢浮宫镇馆之宝的《蒙娜丽莎》的知名度要首屈一指。达芬奇的这幅作品从面世以来就得到了相当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jj/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