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作为历代文人骚客们最爱的“人生八雅”之一,作为一种魅力无穷的胜饮灵物,历史悠久漫长,几乎从人类洪荒时代开始,酒就在人间大地上出现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说起云南的酒,似乎没有更值得说道的,但是在这个曾被人称作“蛮夷之地”的云之南,却无处不见酒,每一页都散发着酒的芬芳,且让我们来看看云南的酒。
诗酒乐天真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的一曲著名的词《阳春曲·知己》: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周国平曾就此词说过,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可见,喝酒是一种快乐之事,让生活因之有滋有味。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在人类缤纷的生活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乐,无酒不见情,无酒不解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而关于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不过,人们普遍认同的有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三种。据传洪荒时代的古猿会将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于岩洞、石洼中,久而久之,含有糖分的野果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而生成酒精、酒浆,因而有了“猿猴善采一百花酿酒”、“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等传说。
而“仪狄始作酒醪”是最通行的说法。始载于《吕氏春秋》。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又明确指出这一点。《世本》原书久已亡佚,现存清代人辑本中关于《世本》云:“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认为仪狄是酒的创始人。西馮刘向编定的《战国策·魏策》顷仪狄狄酿酒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又说:“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而杜康造酒的说法主要由于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提到“何以解优,惟有杜康”而流行。在这里,杜康是酒的代名词,因此人们把姓杜名康的这个人当作了酿酒的祖师。
西方多用水果酿酒,供奉酒神。而中国酿酒多用粮食,在民以食为天的过去,历代统治者对酿酒制酒都加以限制,不希望耗费太多粮食。据史载,酿酒早在旧石器石代就发现野果自行发酵酿成果酒,到了新石器石代,原始农业的兴起就出现了谷物酿酒。谷物酿酒的发明远远早于传说中的夏朝,从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不仅发现大量谷物,还发现大批酒具。据考古专家研究,断定为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酒具,如这一鉴定无误,中国谷物酿酒的历史至少也有七千多年了。
明代袁宏道著有一本关于酒的专著《殇政》,其在书中将孔子视为酒圣,称饮酒之时要先祭酒之始祖,四位配祭的是阮籍、陶潜、王绩、邵雍,配享的十哲为郑泉、徐邈、嵇康、刘伶、向秀、阮咸、谢鲲、孟嘉、周颛、阮修;而山涛、胡母辅之、毕卓、张翰、何充、李元忠、贺之章、李白及之后著名的门徒们则祭祀在两廊。
好酒似乎离不开好诗。这些数过来的24人,从阮籍到李白,都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酒徒。而他们关于酒的诗歌则流传千古而长诵不衰。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不羁,白居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悲凉,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婉转哀愁。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酒,历代文人们的诗文可能都要逊色不少。
而在众多文人雅士中,无酒不成诗,“身后名不如一杯酒”的要属西晋文人张翰。他“有清才,善属文”,然嗜酒如命。齐王召他在幕府中作了大司马东曹掾。一天,秋风忽起,他想起了家乡的莼羹鲈鱼,便大发感叹:“人生贵在适意任性,怎么能困千里之外做官为了名爵呢?”于是辞官南归喝酒去了。
也因此,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吟咏:“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可见,人生在世不称意,诗酒便是最好的慰籍。而这应了李白的那句诗:“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云南酒历史
酒之于云南,进入到现代,当然不如茶、烟之于云南的名气大,比之相邻的出好酒贵州、四川,一下子就有点气短了。但是说起云南的酒,尤其是酒徒们说起云南的酒,还是可以饮一口酒说道一下云南酒历史的。
其实云南的酒虽不像四川、贵州、陕西、山西那样出名,但民族众多,许多酒也算得上好。昆明的杨林肥酒、牯牛曲酒,昭通的醉明月,曲靖的老厂酒,玉溪的玉林泉,红河的云南红、云南干红,大理的鹤庆乾酒、风花雪月啤酒,临沧云县的澜沧江小白,也都是大伙儿日常叫得上名字的酒。
“其实,云南历史上也有很多好酒,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酿造自己喝的酒。”云南本土学者风之末端说,远古时代,云南每个部落虽并不互通有无,但是却有各自的酿酒技艺,形成了自己的饮酒文化。到了宋元时代,渐渐出现了蒸馏酒,即烧酒、白酒,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酿酒的方法,如阿佤山一带我们所喝到的米酒,怒江一带的杵酒,也因为酒形成了自己的饮酒习俗。少数民族把酒当作了祭祀的物品,酒也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而到了清代,家喻户晓的王牌酒杨林肥酒,之后还出现了昆明啤酒厂出的一款好酒竹叶青,当年是向山西汾酒厂讨教而出的这种酒。而因为玫瑰花种植的繁盛,昆明的玫瑰老卤酒也在当时风靡一时。这些都是清香型的小曲酒。
论历史,风之末端说,出土的古滇王国文物里也有酒具,但历史文献里记载不多。明代徐霞客到云南,记录下他在云南山里喝到过甜甜的酒酿。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名叫檀萃的安徽人来到云南,写了一部《滇海虞衡志》共十三卷,里面记载云南风物的时候,竟然专门写了一卷《酒志》。
檀萃在书里说,昆明的好酒都在士大夫家里藏着,不在市面上卖。檀大人在滇日久,终于“饮老酒,甘之,遂以病。”。“病”的意思是上了瘾,离不开了。
书中还记载,昆明一位名叫孙潜村的读书人,用昆明吴井水酿绍兴黄酒,这酒居然“可敌绍作,故绍来渐少,值亦渐低。”昆明绍兴酒的水平都超过原产地了。
檀萃对昆明酒铺里卖的一种酒比较喜欢:“省城酒清冽堪饮,东门酒铺所售尤佳,谓之南田酒。”
檀萃口里省城昆明的酒之所以好喝,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从清代到民国,昆明的酒作坊都集中在盘龙江边上游的一段,用的是来自于崇山峻岭中的江水。好水来源于大山,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啊!
此外,丽江古城区的窨酒、摩梭人的苏里玛酒,迪庆的藏密、青稞酒,怒江僳僳族的杵酒,德宏盈江的糯米黄酒,文山的腻脚酒,普洱市墨江的紫米封缸酒、铜锅酒等等不一而足……也因为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云南还有特别多的作各种植物甚至虫类泡的酒,俗称泡酒,这也使得云南的酒带有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和喝茶一样,昆明人对于喝酒,有鉴赏性的,也有生活习惯的需要。因为地域原因,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用酒驱寒,酒成了每顿饭必备的饮料。人人酒量都很大。同时也把酒当作了一种待客的方式,有客必有酒,甚至把客人酒量大小当作了衡量来客诚信度的标准。“所以我们打造云南民族美食物,云南有好酒也有好菜,所以到云南,不妨端酒杯,喝上云南的百年老酒,这也是一种快意人生!”
云南人好酒,这一点不奇怪。说到云南人喝酒,云南百年老店福照楼董事长余浩然也颇有心得。他说,喝酒是此一时彼一时,古人喝酒都是度数偏低的米酒,也就是民间所谓的老白酒,喝烧酒也是近代的事。而一些酒也成为了做菜必不可少的一道佐料,比如,玫瑰老卤就是做菜用的,还可以做咸菜,而大凡腌制类的食物也都少不了酒。他所品鉴的酒很多,云南的酒几乎都喝过。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昆明市面上酒并不多,也就是几样老百姓常喝的酒,也没有到天天喝的地步,而那时候还要凭票买酒。那年头也没有假酒一说,只要有几粒花生米,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独酌或是老朋友一起喝都是一个日常的风景。
一口老酒就能让人陶醉。余浩然印象比较深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余浩然家住昆明的一幢老宅子里,幼年的他印象最深的,院子里的两位老人一起聊天也很爱喝酒,而两人的下酒菜是盘龙江里的鹅卵石。两人边吹牛边散步到了江边,捡上几颗石头,回来洗干净了,放上油盐再加点辣椒在锅里炒一会,热了以后舀进碗里,用筷子蘸一下,倒上一小口酒,开吃。这道风景多年以后在余浩然的记忆中仍然挥之不去。虽然石头并不可吃,而那时候物质匮乏,哪怕只是尝一下滋味,而人生的惬意已尽在其间。
如今,无酒不欢,酒似乎成了交朋友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也可能是生活节奏太快,为了在繁忙的生活中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常可见到那些酒中侠客,喝起酒来,那酒直接了当地往胃里倒。
而在云南一些地方,喝酒则够豪气干云,“还没有吃饭之前便拼上了酒量,有的就用吸管喝,等喝完了再上菜继续喝。”余浩然笑言,这也是拼酒,也无所谓品滋味,斗的就是个好胃。喝酒就是喝酒,也没有什么穷讲究。当然,这样喝酒自然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一些没有酿制技术标准的泡酒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而在民间,哪个地方的人喝酒厉害,也成了酒桌上的佐料。余浩然说,若论云南哪里的人喝酒厉害,自然是文山州的人,也有人说昭通人喝酒厉害,主要是从酒的销量来看。而昆明人则是排名最后一位。
如今,酒文化盛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沿习了他们老祖宗的传统,唱起了祝酒歌,一杯美酒敬来客,让远方来客增添了不少亲切之感。
昆明有好酒
说到昆明的酒,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汪曾祺颇有心得,他在《七载云烟》中回忆在昆明度过的日子时,专门写过昆明的酒:“昆明的白酒分市酒和升酒。市酒是普通白酒,升酒大概是用市酒再蒸一次,谓之‘玫瑰重升’,似乎有点玫瑰香气。昆明酒店都是盛在绿陶的小碗里,一碗可盛二小两。”
甚至,在写于年的《花·木香花》中,他还重述了《昆明的雨》中和朱德熙在莲花池饮酒避雨的故事:“我和朱德熙曾于大雨少歇之际,到莲花池闲步。雨下起来了,我们赶快到一个小酒馆避雨。要了两杯市酒(昆明的绿陶高杯,可容三两)一碟猪头肉,坐了很久。”
这种带有玫瑰香气的“升酒”近年来似乎已经绝迹,但在云南本土作家风之末端的记忆中,“玫瑰老卤”、“玫瑰升”、“玫瑰重升”一直是老昆明人和南来北往的旅客到昆明后最喜爱的酒。
风之末端说,清末民国,昆明市里最好的玫瑰老卤酒,是景星街上“毕大蜡烛”家自制售卖的。从清代以来,昆明人用小曲酒,加入云南盛开的食用玫瑰花瓣,制成老卤,再把小曲酒、蔗糖加进去,贮藏一年以上,成为52度的玫瑰老卤酒,“畅饮之后,打个酒嗝,香气入脑,在花香中醺醺醉去,人间快事不过如此。”
隔着风之末端文字,似乎都能闻到那股扑面而来的花香和酒香,只是无论是“玫瑰老卤”、“玫瑰升”还是“玫瑰重升”,现在市面上似乎已经难寻其迹,不能“一品芳泽”,颇以为憾。
而昆明啤酒也有来历。风之末端笑言,抗日战争时期,一个美国啤酒商的儿子当上美军中尉,来到了昆明支援抗战。他和一个美军招待所的调酒师合伙生产简易啤酒。昆明有的是大麦,美军家属们从大洋彼岸寄来啤酒花,自酿啤酒马上受到了在昆美国大兵的热情欢迎,昆明人也爱上了这种“洋酒”。
年,昆明啤酒厂建成,年产吨。80年代,昆明啤酒厂年产3万吨的白龙潭牌啤酒、春城牌黄啤、黑啤已经走进昆明普通人家。而相信70后和80后小时候都喝过一种香甜的酒,那时,香甜的滇池牌“菠萝汽酒”和昆明东川产“小香槟”也随着以上各种牌子的啤酒应运而生,餐桌上放着的各种酒瓶,标志着温饱时代开始的陶醉。
决定啤酒品质的还是酿造水质,昆明啤酒厂所在地白龙潭,自古就是纯净泉水的出水口,年,白龙潭啤酒就成了云南省优质产品,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拿了铜牌。
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昆明的杨林肥酒,至今声名远播。
自古以来,世人皆以绿酒为尊,是为历代朝廷的贡酒。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墨客均推崇绿酒,成为一种潮流风尚和身份象征。晋朝陶渊明的“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唐朝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北宋王安石写到“令节想君携绿酒,故情怜我踏黄尘”;明朝顾梦游写下了“去住同为飘泊人,红灯绿酒倍情亲”的感慨,“灯红酒绿”由此而来。
在昆明,也有一种“翠绿如玉,酒香醇厚,入口绵甜,酒体圆润”的绿酒,那就是杨林肥酒。
清时期的杨林,东临烟波浩渺的嘉丽泽,南有苍翠巍峨的五龙山,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又是省城昆明通往黔桂、湖广、京沪的必经之地,因此人烟稠密、商贾辐辏。周边的五龙山、象山不但苍翠欲滴而且流泉飞瀑到处可见。甘冽的泉水,充足的粮食,满街的旅客,使杨林的酿酒业十分兴盛。每当秋收之后,但见“百家立灶,千村飘香”。偌大一个杨林,竟成为一个巨大的酿酒厂。
明朝初年,在昆明嵩明州杨林出了一个大名人,这人姓兰名茂,字廷秀,因他的住所悬挂有“止庵”匾额,人们便尊称他为“止庵先生”。兰茂与许多古代文人一样,十分喜爱喝酒。杨林城南有一个城隍庙,庙中的地上原有一块巨大而又平滑的花石头,传说兰茂醉酒时,就爱躺在这块似有40多朵牡丹花镶嵌其间的花石头上睡眠。有一次兰茂醉酒躺在这块花石头上,梦见仙人指点,醒后竟酿出一种酒味特别醇厚又能滋补身体的美酒,这种美酒就是如今驰名国内的“杨林肥酒”。
但兰茂还与一般爱酒文人不同,他不但爱饮酒,还喜爱用酒泡药,用酒炒药,或以酒“为引、为使”。在他所著述的《滇南本草》中,收编药物种,其中与酒有关联的多达种,与酒相关的药方,兰茂称为“药酒仙方”的达个。
据传,杨林肥酒的酿制方法正是存在于兰茂老先生所著的《滇南本草》中。风之末端介绍,清光绪六年(年),昆明杨林镇“裕宝号”酿酒商人陈鼎,在兰茂的药学巨著《滇南本草》中意外发现了《药酒仙方》和《水酒十八方》,在其药方上屡经研究试验,加入党参、圆肉、大枣、陈皮、丁香等十多味中药,又从小茴香、豌豆尖、竹叶等绿色植物蒸溜提取绿色色素并配加蜂蜜、蔗糖,经过十多道传统工艺配制,终酿出翠绿如玉、酒味醇厚的绿酒,取名“杨林肥酒”。得以让流行千年的绿酒重现人间。并经杨林驿道入京进贡,成为当时极富盛名的皇家贡酒。
老昆明人对杨林肥酒精精乐道。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杨林肥酒的绝妙之处在于,在时间这位大师的催化下,药酒共存、共融,进而生香、出色。药酒合一,滋味独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林肥酒不但省外有售,还远销新、马、泰。年荣获全国营养食品金奖;年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年荣获巴黎国际名优酒展评会国际银奖,“在当时,杨林肥酒和茅台的销售量不相上下呢!”
曾有一次去杨林,在杨林肥酒厂,喝了两杯40年的陈酿,微醺。听说酒厂距离兰茂的兰公祠不远,于是趁着酒兴,特意去寻访。清清静静的一座小院落,隐在杨林南街村的老街深处,院里两棵花木枝繁叶盛,亭亭如盖。大概是平日里访客稀少,看到我们,保安大叔热情地迎出来,一处一处引路参观。
以前只听过兰茂的名字却未细究,那日一探,才知道兰老先生不仅是人称“小圣”的药学家,还精通音律,文学上也颇有造诣。在兰公祠的后院,看到老先生的“明兰隐君墓”,清朝“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题书的墓联“古滇真名士,悬壶老诗人”,形容这位“兰仙人”,真是极贴切。
历史长河慢慢流淌,期间昆明出过很多好酒。但是,正应了那句话“酒好也怕巷子深”。新中国成立后,杨林肥酒历经曲折,奄奄一息,几经易手。到了今天,杨林肥酒在龙润人的传承和创新下,不但保持了古代绿酒的醉人醇香,更增添了现代酒业的科技含量,其味更芳,其效更奇……
如果你不小心被一种翠绿色的酒灌醉,那很可能就是杨林肥酒。对杨林来说,千年的沉浮,百年的传承,是几代人都难以磨灭的珍贵回忆。如今在大健康产业的时代里,杨林肥酒焕发新香,“醉”了家乡醉远方。想来杨林肥酒如今声名远扬,若这位嗜酒如命的兰茂老先生泉下有知,大概也会十分欣慰的吧。
正如风之末端所说,网络时代,营销已经成为推广商品的重要手段,我们不是没有好酒好内容,就看怎么把它们吆喝出去。别忘了,闻名天下的大观楼长联里“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作者孙髯翁手里举着的,就是一杯昆明好酒!”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jj/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