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
荟三板致力于成为新三板市场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我们提供培训业务、研究咨询、董秘社群、人才交流、投行服务等,详情可以添加
MOM(ManagerofManagers)即管理人的管理人,是一种以“精选管理人”为特色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最近二十多年来在国外发展迅猛,且业绩可观。这种以宏观多元资产配置和精选管理人为特色的新型资产管理模式,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选择。
国际上管理的管理模式典范罗素投资作为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和最大的多元投资管理人基金公司,罗素投资拥有超过35年投资管理人的研究评价经验,并于年首创“管理人之管理人”模式(MOM模式)。当前,罗素投资管理资产规模亿美元,咨询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
MOM和普通基金的区别
传统的私募或公募基金业务是把众多客户的钱聚起来给一个公司或基金经理管理,MOM业务是把规模资产配置给分散在不同公募或私募公司的多个优秀基金管理人。也就是说由选公司转变成选人,需寻找优秀的外部基金管理人以投资顾问形式成专户进行资产委托管理,并不干涉其投资决策。
MOM这一“组合类”的产品设计,类似于市场上的FOF和TOT。那么这三者又具体有哪些不同?
MOM与FOF、TOT的区别
三种创新模式都实现了多个基金经理为一只产品“打工”的最终目的,但设计上有所不同。其中目前市场上的FOF和TOT更为接近,最大区别是前者投资标的为公募基金,而后者标的为阳光私募。而MOM和FOF/TOT的主要区别则在于组合的对象是“人”而非“产品”。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发现MOM对于FOF和TOT的改良,一在于它组合的是基金经理,而非产品,二在于变双重收费为单一收费。这两种机制下,虽然同样是组合投资,MOM优势明显。
1、组合基金经理:MOM像一个基金经理炒股大赛,各路英雄云集一只MOM旗下,总收益汇总为投资者的收益;FOF和TOT则是选择市场上已经成立的产品进行筛选投资,从超市里选基金放到同一个篮子。
2、因为前者是选基金经理,后二者是选产品,所以FOF和TOT难免会存在双重收费问题,即标的基金收费一次、FOF或TOT再收费一次;而MOM中两类基金经理共享管理费和业绩提成、还利于民。
如何选择MOM产品
TOT初现国内时曾经风靡一时,但二年过后,却因为业绩不起眼而倍受冷遇。年以来截至八月底市场上仅成立1只TOT。
TOT遇冷反应了:1、市场上TOT管理人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私募基金业绩持续性较差,长期挂钩当年的绩优私募未必能赶上形势的变化;2、投资者对“组合类”产品的认识存在误区:TOT并非着眼于尽可能高的收益,而是分散投资来降低组合风险,这样一来,分散风险的同时势必会分散收益,投资者期望不应过高。
声闻海外MOM的业绩优异,可见“以人为本”才是组合类产品优异业绩的保证。那么选择MOM产品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因为选择基金经理这一工作已经由MOM基金经理代为完成的,且经常早在产品成立时即将标的写进产品合同,投资者需要考查的是MOM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以及写进产品合同的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互补性。投资者需要详加考察MOM经理的从业经历,历史业绩,适应的市场风格等,最好选择对基金研究有深厚积累的基金经理;投资者还需研究写进产品合同的基金经理投资方式是否足够“多策略”等等。
hedgefund中文翻译成“对冲基金”,这个翻译是准确的。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主流的hedgefund往往做的不是hedge,相反很多hedgefund对一些市场趋势进行大胆的speculation(中文是投机,贬义词,英语的原意是中性的,是hedge的反义词,表示承担风险而获取超常的收益)。如果把hedgefund和国内的情形联系起来看,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私募基金”。
这个意义上而言国内存在hedgefund已经已经有些年头了,只不过因为法律界定而没有露出水面。现在管理层正在进行私募基金合法化的进程,应该很快就能成为正大光明的一支金融力量。(国内现在往往把PE翻译成“私募基金”是不准确的,下文还有相关论述)
在成熟市场上hedgefund通常是相对于mutualfund而言。
其差别是:mutualfund是公开招募,并且公开交易的开放型基金。国内市场上交易的开放型基金大多数属于mutualfund。而hedgefund则大多是私下招募,并且封闭的基金。
在全球金融市场,hedgefund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角色。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最近两年的商品期货的超级牛市都可以见到hedgefund的身影。由于hedgefund收益率普遍高于mutualfund,最近几年全球范围的hedgefund都取得了快速的成长。再加上全球性资本过剩,现在几个billion的fund都算很小的。
稍微提一下对冲的概念。对冲是一种控制金融风险的手段。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买了股股票,然后又担心股票下跌,你就可以再买一个认沽股的期权(putoption)进行对冲。最后无论股票怎么跌,最差的结果就是你以putoption的执行价(strike)卖掉手中的股票。
和对冲相关但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是套利(arbitrage)。套利是指把所有相关风险完全对冲掉以后可以获取的无风险收益。比如说中国银行的美元牌价是8,门口黄牛的牌价是7.8,你可以用7.8人民币从黄牛那里换1美元,随后马上拿一美元换给BOC变成8元人民币,毫无风险的赚了0.2元。
就职业而言buyside和sellsidelink最多的是tradingdesk。双方的人马几乎是对应的。基本上都设有:trading,structure和research几块。一般来说sellside研究力量更为强大,buyside很多基本信息都依靠sellside取得。sellsidestructure侧重的是如何将金融产品合理定价,而buyside侧重于如何搞出模型更好的预测市场的变化。(本质是一样的)双方的trader做的事情倒是殊途同归。
当投行根据buyside要求设计出金融产品后,双方达成交易。然后投行一般会尽快地通过相关交易对冲产品风险,而buyside这时候一般是“一切尽在掌握”,因为买到手中的产品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而订制的。这时候,双方是合作伙伴关系,大家赚自己的利润。另外有些时候,投行也会takeposition,这种时候双方都是marketplayer,关系也就变成你死我活的博弈了。
把业务上的link讲完后,职业上的link也就水到渠成了。双方trader作的事情十分接近,互相之间的跳槽也就十分普遍。research而言,投行的比较focus也比较辛苦,所以一般更加愿意往buyside跳,不过buyside本来也不需要很多的research,跳槽并不容易。structure是双方都需要的,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通的,互相之间都有跳。
上面说的都是投行的市场一头。回过头说IBD(传统投行业务),更多的是和企业打交道,而不是和市场打交道。反之,buyside都是和市场大交道。所以IBD一般不容易转buyside。
很多地方把PE(privateequity)翻译成“私募基金”,这显然是不熟悉金融市场的人“顾名思义”所致。诚如上文所述,私募基金接近于hedgefund的概念(相对于mutualfund)。而PE是一个相对于publicequity的概念。我个人将其翻译成“非上市融资”,现在比较被认可的翻法是“私人股权融资”。
现在vc/pe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国内。在美国火爆的原因是最近几年PE的收益率都明显好过publicmarket,导致PE的规模快速膨胀。
其实现在vc/pe差异已经不是十分明显,很多时候人们把VC看成是pe的一种。如果进行划分的话,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对target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jj/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