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开。
我在南方时,只在诗歌里见到丁香,还不是丁香本尊,是丁香一样的女子,在悠长的雨巷。
待到了北方,目睹大簇大簇丁香的繁盛,闻到丁香浓郁的香味,也不由得赞叹:真是奇花啊。
在干燥少雨的北方,丁香尤其出色。
今天讲讲丁香的“香”字?丁香的香味真是特别啊。
还是先来猜一猜,
小篆里的“香”是指什么香?
1、花香
2、粮食香
3、水果香
4、泉水香
答案是2、粮食香。
小篆里的“香”,上面写的是“禾”: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另一个上面是“禾”的字吗?
不是“李”字喔,是“年”字(对“李”字好奇的朋友,回复“李”,即可提取《李篇》)。
上面这个是“年”字,“年”字在小篆里上面也是“禾”(回复“年”,即可提取《年篇》)。
“香”上面的禾,在简体里也依然被保留:
“香”字下面画的是什么呢,很有意思,仔细来看看:
红圈里是个“甘”字,嘴里有食物。。。想起“梅”的本字“某”了吗?(回复“梅”,可以提起《梅篇》)。
上面也是“甘”,嘴里有东西,甘甜美好。。。
“香”下面的“甘”,后来简化成“日”,所以有些难以理解了。。。
再来看中间被省略掉的部分:
有人说是煮饭冒出的香气。。。挺有想象力。
也有人说是和上面的“禾”合在一起成为“黍”字。
坦白说,如果想简单快速地讲这个字的话,就用后面一种说法。如果从好奇有趣的角度出发,我愿意沿着前面一种说法继续探究。但是对于“香”字的这一来源,突然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去一点点探寻。大概,我已经习惯“香”字现世的浓烈,内心里有点排斥用“香”去形容食物,虽然那是它的本源。。。
只是保留了大约的印象:香,和粮食有关,和口感甘甜有关。。。
有些字,了解到这个程度,似乎就可以了。
似乎因缘不足具到要去深究的程度。
如果,你对香字有特别的兴趣,有研究,请告诉我你的感受可好。
《说文解字》解释“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
芳,草香也。
馨,香之远闻者。
总之就是香。
嗅觉与味觉关系密切。《雅南子》里说: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很多食物之香,同此理。
稻花香里说丰年。
植物本身的馨香,其实早已显现。
遗憾的是,今人很多不仅闻不到饭香,也闻不到植物的香味。
不如古人古雅,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泉香而酒冽”,周敦颐写《爱莲说》赞美荷花“香远益清”。
《本草纲目》里已提到丁香。一名丁子香,花紫白色,生子,小者为丁香,大者为母丁香。
好了,我们测试一下吧。
我们说说丁香吧。
紫丁香的原产地就是中国,主要生长在华北地区。丁香花的花冠筒很长,很特别。
丁香的香味特别,大概也因此被视为名贵的花卉。
丁香花的花语之一是光辉。
一开始觉得有些不能理解,后来觉得,一种特质,发挥到极致,大体就会有些接近神性的东西,是为光的力量吧。
近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更是让丁香之美深入有情人的心中。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其实,历代诗人咏丁香,名句颇多。
杜甫的《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坠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陆龟蒙《丁香》:“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丁香花未开时,花蕾密布枝头,被称作丁香结。
我初到北京城时,在法源寺看到大片丁香,甚是惊讶:寺庙清净之地,为何种植如此哀伤的花朵?
法源寺丁香
那时对丁香还是只指其色之忧伤,不知其骨子里的贵重。
不知今日法源还有丁香诗会无?
法源寺丁香
网上有个有名的平台,讨论医学知识,取名丁香园。私下以为,以丁香比喻医学,倒也合宜:人世间必有人力不逮之处,然勉力为之了,是为无憾。
丁香花开。生命之忧愁是所有生命的内里。因此才要蓬勃地开放呢。
好了,该说再见啦。
周末去看丁香花吧!
我们也下周再见!
上期《瓜篇》测试答案:3/本期测试答案下期揭晓/敬请期待下周新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一块璞玉写字的手艺人。
文学硕士,临床心理博士生。历任记者、编辑、主编。五四新闻奖获得者。团体心理治疗师,树木投射分析师。
合作与交流,敬请发送邮件至xiongpu
hotmail.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yy/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