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有“贝”而来。光影之间,方晓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贝兄~
在快餐式文化逐渐兴起的当下,电子书正在以风卷残云的态势向传统的纸质书发起毁灭性的冲击。
但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逆势而上,用心钻研纸质书的设计,尊重并发挥纸张的特色,把文字与插画巧妙地安排到纸张最妥贴的位置,让纸质书焕发出电子书无法呈现的艺术气质。
他们是书籍设计师,是纸质书的忠实拥趸,是懂得如何展现书籍之美的艺术家。
系列纪录片《书迷》的第一集《一本书的诞生》便为我们讲述了一位书籍设计师的“慢”生活与不变的初心。
朱赢椿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由他策划、设计的书籍,曾屡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以及“世界最美的书”。
如何展现书籍自身的美,并将其体现在装帧设计上,这是朱赢椿一直都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让生活慢下来,让童趣显出来
朱赢椿的工作室是由南京师范大学随园小区内的一处废弃土房改造而成的。这个名为“随园书坊”的院子虫鸣悦耳、绿荫环绕,一个写着“慢”字的警示牌似乎在提醒着到访的客人,不要去打扰虫儿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工作之余,朱赢椿总会静静地观察每种虫子的形态与动作,一边看,一边记录。进入昆虫们微缩的世界,却能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他把那些看到的有趣的事以手绘图+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册,从虫子的觅食、嬉戏再到争斗、纠缠,这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之景却在朱赢椿的笔下变得趣味盎然。
后来,他又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虫子们五彩缤纷的生活情景,并通过多年的积累与修改,完成了自己第一本有文字、有图片、有手绘画更有设计感的书。
这本《虫子旁》别出心裁地将文字、手稿以及照片有机结合,向人们冷静客观地展现了昆虫世界里每天都在发生的奇闻趣事。
这是一本处处彰显着朱赢椿童趣和心意的书。书的封皮里隐藏着各种昆虫的图片,但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正确地揭开其中奥秘,进入到一个别样的昆虫乐园。
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昆虫照片。为了不让读者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朱赢椿在容易引起不适的照片前面设计了一个警示提醒的小页,这样就可以让读者在做好心理准备的前提下愉快地进行阅读。
《虫子旁》的书名也是颇有深意。这表明了他只是各种虫子旁边的一个与世无争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体现出一位书籍设计师饱含童真与关怀的初衷。为读者提供“高能预警”的提示,又展现出他对读者的体贴入微和真心实意。
正是在对自然生物的关心和对大众读者的关怀中,朱赢椿收获了更多的认可与赞誉。
让设计被看到,让真情在书中流淌
朱赢椿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他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国画系的朱赢椿,在画家难有出头之日的那个年代,他成为了一名书籍设计师。
起初,他只是设计枯燥单调的教辅材料,而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但他逐渐意识到,他应该去做一些自己更喜欢且更有意思的设计。年,他成立了名为“书衣坊”的工作室,开始为各种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图书设计装帧。
很快,由朱赢椿设计的互动感十足的图书《不裁》被评为了年“世界最美的书”。
这部书最大的特色在于需要读者使用随书附送的纸质小刀,每看完一页便裁开一页。当所有页都被以后,这本书层次不齐的毛边就能赋予整本书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独一无二的质感。
这种与读者之间形成互动交流的阅读交互体验,可谓是匠心独运,也是各种电子书无法实现的。
此后,他的很多设计又被先后评为“最美的书”。
而《设计诗》的大胆尝试不仅引发了全网的热烈讨论与仿写热潮,更是让人们对他产生了诸多质疑。
这些质疑声和批评声大都集中于对朱赢椿设计上“形式大于内容”的看法。
而朱赢椿却深知,他的设计始终都是严格遵循着自我的创作原则和方向,从未改变,也从未动摇。
他的两大创作方向泾渭分明,且也互不影响。一面是在可以突破与创新的书籍上尽可能探索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形式以及设计风格。另一面则是对那些内容至上、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他会将自己的设计风格融入到作品中,将自己的心意和想法藏于作品之后,尽可能将作品的最引人入胜的内容和文本呈现在设计上。
正如他自己所言“凡是遇到经典的书的时候,很多读者都认不出是我的设计的,因为我希望这样经典的书,我的设计应该是藏在后边的。”
用创新的设计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书籍中时常被忽视的形式的重要意义,也许十分冒险,但这本身就是一次义无反顾的大冒险。是为了纸质书的生存与发展所展开的一次冒险,是为了探究纸质书新生命和新纪元的独行之旅。
在为《平如美棠》这本与众不同的书进行设计时,朱赢椿屡次拜访书籍作者饶平如老人。
这本书是饶平如为了纪念他与去世的妻子毛美棠一生故事而创作的。书中有四百多幅饶平如自己画的画稿,详细记录了这对相知相爱、相守相伴的模范夫妻点点滴滴的幸福与回忆。
虽然没有学过绘画,但用自己的真情和思念画成的一幅幅图片,却也深深地融入了一位老人的深情与思念。
这本装订精美、内有真情的“画书”一经面世便广受好评。该书不但被评为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也成为图书销量排行榜上的一匹强势黑马,并相继在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出版。
平如和美棠的故事不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无人问津,他们的幸福与相守也总就会有人被感动和鼓舞,这就是书籍的力量,真情的力量。
让纸质书一败涂地?让电子书难以企及!
不可否认,相比于纸质书而言,电子书在阅读的便利性、携带性、传播性等诸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生活之余的碎片时间里,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还能借助于读书应用程序强大而丰富的功能,满足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但是,纸质书也拥有电子书无法替代的艺术特质和收藏价值。
那些精心设计、用心装帧的图书,在书架上始终都是最亮眼的存在,拿在手里又有厚重感和丰富的质感,能让人在阅读时更加踏实、更加专注。
相比于几乎可以忽略封皮装帧存在的电子书,纸质书在封面和封底上的设计既能集中体现这本书内容上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又可以给读者各自不同的阅读欲望和好奇。
翻页的过程,不仅是思想、文化、感悟之间的碰撞交流,更是一种求知和成长的过程,是一种随时可见的阅读快感和成就感,也是将来回味读书时光的记忆点与美好时刻。
这些,电子书如何才能做到呢?
朱赢椿在设计一本书时,那些在自己“慢”生活里积攒迸发的灵感与对纸质书始终不灭的敬畏形成了最好的组合,也让那些只有纸质书才能与读者产生的情感联系愈发真切。
对纸质书而言,形式与内容无须分出孰高孰低,若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需要让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让形式凸显出内容,让形式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纸质书是永远会存在的,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
纸质书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其中蕴藏着作者、编辑、设计师等各种认真做书的人的心血和坚持,而这种始终如一的坚守与执着,正是纸质书无可替代、永不消失的坚实依靠。
如果可以,让生活慢下来,打开一本设计精美的图书,一页一页地掀起,在字里行间中体会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真谛,感受纸质书无与伦比的艺术气质与厚重底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云淡风轻闲暇处,正是交心会友时。这里有影视作品中人生百态的理性分析;有足球世界中绿茵情怀的应心之言;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个人成长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yy/9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