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运输工具的日益进步和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表明,我们的经济系统正在进入一个最终“零距离”的时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生产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行,经济系统似乎可以达到空间经济学家们理想的均质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布局又会如何,其可能发展成空间均质的吗?
如果我们把众多金融机构的位置在地图上标注,很容易发现银行业实际上是集聚发展的,尤其是较多集中在国家的经济中心和一级中心城市。是什么力量促成这样的结果?仅仅是产业集聚的原因吗?
随之而来的问题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样的集聚状态是否得以维持?集聚的存在,否会使所有的银行业务都向集聚地集中,使得银行与客户间的距离变得不再重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上银行、ATM机的推广使用似乎给人们的印象是真实存在的银行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银行有必要靠近客户设立机构吗?如果仅仅是为了吸收存款和部分中间业务,银行的机构设立形式可以变得更加简化,今后会向这种趋势发展吗?空间经济发展过程就是集聚与分散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当今的银行业集聚形式下,是否存在与之制衡的分散力量?
本文力求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深入研究银行业空间结构布局,尤其侧重对不同类型的银行机构分布格局的驱动力和内在机理进行研究,为金融体系中各类机构定位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原理,突出信息成本在当今银行业空间布局中的作用,并通过信息获取成本、信息不对称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三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研究银行业空间集聚与分散发展的背后主因,并且探讨了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信息技术对信息成本的影响,进而影响银行业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过程。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使我们了解在当前全球化的经济背景和科技、通讯革命的技术背景下,银行业区位因素引起的区域差异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可以充实区域金融。和空间经济结构的理论研究,并对我国当前如何顺应空间经济规律的要求,从行政区金融转变为经济区金融提出现实指导。
金融集聚的概念和本文的研究范围
金融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性商品,生产与消费合二为一,集聚产品在技术上不具有可分性,同时金融企业集群中不存在中间产品交易市场,因此,那种工业企业集聚中普遍存在的“艾萨德现象”对此并不具有现实解释力。因此,应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展开金融企业集聚研究,是对产业集聚理论的完善,更是对金融理论的拓展与深化。
广义上说,金融集聚应包括金融产业集聚与金融资源的集聚。前者是产业集聚的分支部分,后者则是金融资源的区域流动。按经济地理学的思维路径,前者可以说是金融行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后者是金融发展的“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
金融集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金融集聚指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是金融运动的地域选择和落实、金融效率的空间调整和提高的过程。
应该说这个定义既包括金融组织的时空有序演变进程,又涵盖了金融资源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个广义的概念。本文研究的银行业集聚,特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并且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不涉及金融资源的流动。
从动态来看,是银行机构初步集聚、稳定发展到扩散转移的过程;从结果上看,是多个银行集中在特定区域的现象。银行业集聚作为银行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银行业集聚由其他产业集聚产生,并会导致其他产业的进一步趋向集中。它们之间是一个循环积累因果关系。银行业集聚行为对区域金融业及产业布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起着重要推进作用。
银行业空间集聚的特性
银行业集聚的中间网络组织特性。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公众金融消费需求的综合化、多元化趋势,金融产品日益呈现出复合性的特征与趋势。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快速、方便的资金转移,闲置资金充分保值、增值,风险防范等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转移也使得产品设计侧重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充分满足各类客户的综合金融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银行开始设计跨越多个金融业务线的产品,并不断加强与其他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联系,如推出“一卡通”、财富账户管理以及基金超市等,使客户能够在一种金融机构即可办理多项金融业务,使用一种金融产品即可满足多种金融需求。
同时,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于对风险传递性的防范,银行也有动力与多方力量合作,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实现创新。于是,在金融机构还未达到混业发展的时候,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集聚状态就成为提供这种复合型金融产品的组织结构,即可以将其理解为威廉姆森提出的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等级制的中间网络组织。
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金融企业是金融活动中一般分工协作的内部化装置,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中社会分工协作的外部化装置。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金融企业之所以出现,按照科斯的理解,是科层组织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的结果。
而金融机构集聚的本质就是提供复合型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越来越多的金融活动之所以采用中间网络组织形式来进行,根本原因是在于现代金融产品复合性趋势的强化,即金融消费者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发展,以及金融供给者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愿望。
银行业集聚的层次。银行业集聚的第一个层面是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层面集聚的金融机构数量最多、金融产品的品种最丰富、机构合作性最强、市场化明显。在这一层面上聚集的是国内国际的全球金融机构总部及各类分支机构,体现了全球的金融资源流动。
第二个层面是国内金融中心。这一层面集聚了全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机构合作愿望,市场化程度较强。第三个层面是中心城市。这一层面集聚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如全国金融中心多,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个地区的中心城市集聚的金融机构数量也有差异。
机构之间的合作性并不明显,各机构大多各自为政。第四个层面是金融机构的基层网点集聚。与前三种集聚类型不一样的是,这属于市场导向的微观集聚形态,往往由于客户集中而导致网点集聚,仅表现为竞争性质,基本没有机构间合作。
银行业集聚与其他产业集聚的区别。银行业集聚与以制造业为例的其他产业集聚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集聚速度上看,产业集聚速度较慢,而银行业集聚速度很快。
第二,产业集聚的动因在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差异化优势、产业链优势等,而银行业集聚除了产业集聚的动因外还有其特殊原因;第三,产业集聚受自然条件、历史、偶然因素、企业组织结构、竞争和创新机制影响较大,而银行业集聚更容易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因素影响。
第四,产业集聚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都可能发生,而银行业集聚只有在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如经济规模、人才水平、法律制度等)下和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才能产生;第五,产业集聚集中于本行业及相关产业,而银行业集聚影响范围较大,具有广泛、全局的综合影响。
银行业集聚与金融中心研究
如前所述,银行业空间集聚在宏观层面的体现是金融中心,为了说明这两者的关联,有必要从研究的视角简要解释金融中心与金融集聚的差异。总体来说,两者内容存在交叉但是有区别。对银行业空间集聚的研究能丰富当前对金融中心的研究。金融中心的研究属于城市经济学的范畴,更多地探讨作为金融中心的城市如何形成。
结语其中不仅包括机构的集聚,而且可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资源及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如目前对金融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心形成过程、原因和发展演化上。金融机构空间集聚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主要从银行机构集聚的动力、收益等方面着眼,是微观主体的偏好导致的集聚。两者虽然分析的问题可以说是同一现象,但是分析的角度并不相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zy/1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