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后,饭局多了起来;谈笑间,各式美味纷纷落肚。黄鳝,是我一向的钟爱,红烧、黄焖、干煸、水煮,哪一款都软滑鲜香,韵味绵长;难怪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明知“美味不可多得”,我还是忍不住口遂心愿,不错过任何一次大快朵颐的机会;只是没想到,就算我这有些阳虚怕冷的体质,几天这样“放纵”下来,也开始在脸上、耳朵上冒出痘来,晚上也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了……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当时不太理解;外婆是吃斋念佛之人,总觉得她是想揪着咱们这帮孩子也跟她一块儿吃斋,才编出个所谓的谚语;后来接触中医,才知错怪老人家的一番苦心好意。不过至今也许很多人仍不明白:鱼、肉不是我们重要的营养来源吗?咋就变成导致疾病的痰和火了呢?
其实,中医早已将食物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水产自然不例外。像黄鳝、鲢鱼、带鱼、草鱼等属温性;而像乌鱼、章鱼、螃蟹、牡蛎、田螺等就属于寒性。温热的鱼类,多食自然内火蓄积;而阳虚怕冷的体质,是否就不怕上火呢?也不尽然,大家可能对“虚不受补”皆有耳闻,而出现这种情况,主因就是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差导致气血虚弱,而气血虚弱反过来又影响消化吸收机能;所以进食些补益的食、药材,就易出现口舌生疮、彻夜难眠的火相。正所谓“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
再说说“肉生痰”吧,肉和“痰”怎就扯上了关系呢?痰,多数人的理解是咳嗽时吐出的黄绿粘腻之物;难道吃肉会令人咳痰不成?非也!“痰”分为有形与无形两大类:呼吸系统吐出的分泌物,乃有形之痰,又称外痰;而无形之痰,是指身体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因无法正常运行,逐步停蓄凝结成的一种黏稠有害液体,又称内痰。比如大家熟知的成语“痰迷心窍”,这个痰就不在呼吸系统而在循环系统。说到底,“痰”的本质,是因为外邪入侵或五脏虚弱,以至代谢中间产物在身体里停留,既不能被吸收又无法排出的长期堆积与凝聚。
像常见的颈淋巴结核、皮下脂肪瘤等,中医称之为“痰结”;像有些皮肤溃疡,常年渗流黏稠水样物的,中医称之为“流痰”。就是因为“痰随气行,无处不到”的这种特性,古代医家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多怪病”之说……过往我在跟师随访民间时,曾见过道家高手有种独特的膏药疗法;先是根据痛点循经找到痰湿阻塞点,将此处皮肤特殊打磨后敷上秘制膏药,几贴下来,大量浓痰样污浊物便渗出皮肤,随膏药脱离身体,不少顽疾因此得愈,甚是神奇。由此也可见,痰这种东西,确实在我们身体里,由清稀至浓腻不断流动,阻碍着我们气血的正常运行!
很多人认为痰由肺所产生,实则不然,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所著的《医宗必读》中有云:“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就是说,痰之根本在于脾。脾主运化水液和营养物质,它若出了问题,便引起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日久聚湿而成痰。
如此看来,脾就像一个“加工厂”,把食物变成人体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并输布;如果这个“加工厂”发生问题或效率低下,就产生火和痰这样的“残次品”。所以“鱼生火,肉生痰”,归根结底所讲并非吃鱼啖肉的问题,而是要注意护脾。一要少怒少忧,二要少食寒凉、三是搭配合理,四要当季食物,五宜当地食物,六要节戒饮食;这最后一条怕是最难:饮食男女,本乃人之大欲;加之饭局成为现代工作应酬的主要方式,还有《舌尖上的中国》类节目向球推介中国各地美食……面对如此诱惑,要想“管住嘴、迈开腿”,的确太不容易。
奶奶在世时曾说:咱老家有个说法,说是人这一辈子吃进的食物是个定数,前半生吃太多,后半生就得吃少。一眼望去,身边糖尿病的群体,多有过食肥甘厚味的历史;而后不得不通过降糖药加饮食控制来维稳血糖;中医谓之“消渴”,属脾病;主因贪吃求饱,积滞难消,暗耗内伤所致。如此看来,民间说法与中医之理也能暗合,只是——凡事知易行难!知,今儿算是知了;至于“行”难不难?值不值?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舍末逐本”原创作品,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白癜风早期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jj/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