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是我社赴厄立特里亚特派记者胡晓军发回的稿子,其中的一段话特别冲击我的大脑:记者触目所及之处,每一名患者均身着盛装……研究厄特社会风俗的张教授表示,当地人爱着盛装出行表示对所做之事的尊重。这其中,既包括红白喜事,又包括看病就医。
笔者简单在网络搜索了一下改该国的情况,年GDP总计42.33亿美元,人均GDP美元(年),大多数人的收入是20-元人民币。
厄立特里亚(以下简称厄特)时间8月24日14时50分,首都阿斯马拉下了一场历时90分钟的大雨。密集的雨点医院门诊楼旁边的停车棚上,如急行军的马队在狂风骤雨中疾驰。车棚下一字排开的长凳,在雨中光洁如洗。
谁能想到,就在1个多小时前,这里先后停留了多名来自阿斯马拉周边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加上患者的家属,先后有多人集中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但现场秩序井然,没有人喧哗,没有纸屑、零食以及林林总总的杂物。患者及其家属离去后,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一早排队体检的患者鸦雀无声)
医院是河南援非“光明行”专家组开展医院。8月24~25日是第一批多名患者的术前检查时间。由于该院条件有限,所有检查集中在一间16平方米的病房内。前来检查的患者要先在车棚内集中,再分批到检查室外的走廊两旁排队接受检查。让记者惊讶的是,每批患者及其家属都有七八十人,但所有人都规规矩矩地坐在两旁的凳子上,没有东张西望,没有交头接耳,没有插队和争吵。
(在车棚里排队检查也规规矩矩)
近11个小时内,先后有多名患者接受了检查。但除了检查指令、医患之间的小声沟通,现场几乎鸦雀无声。一位20多岁的女士带着两三岁的儿子来做检查,儿子突然大哭起来。她连忙抱着儿子走出检查室,边走边用当地语言道歉。一位18岁的年轻姑娘一边排队,一边做起了志愿者。每当碰到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她总会跑到队伍后面搀扶一下。一来二去,本该早早做完检查的她却成了8月24日上午最后一个接受检查者。
记者触目所及之处,每一名患者均身着盛装。有的男性患者西装革履、皮鞋一尘不染,有的则穿着民族服装、装饰一丝不苟。所有上了年纪的女性患者都身披一层又一层的纱巾(多为白色,还有青色、红色、黄色等)。几名年轻的女性患者则精心修饰了指甲、眉毛和唇部。不少患者身上还佩戴着象征宗教信仰的饰物。研究厄特社会风俗的张教授表示,当地人爱着盛装出行表示对所做之事的尊重。这其中,既包括红白喜事,又包括看病就医。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他们就医时都正妆容、尊礼节,文质彬彬。
不仅如此,记者在现场还看到,这些被白内障“阴霾”遮蔽了光明的患者,没有一个被“击倒”。即使步履蹒跚,他们在被搀扶时也笑容灿烂。一名60多岁的男性患者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青光眼晚期,不具备接受白内障手术的适应证。但在听了医生的告知与解释后,该患者及其家属赶忙与医生握手致谢,然后再认真询问病情,最后微笑着离去。
(这位患者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
在厄特工作了2个月的中国医疗队医生冯雨说,这里的患者几乎对医务人员有着“神”一样的尊重——只要治疗中有一点点进步,他们就会对医生充满感激。“我走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多数患者面对医生尤其是手术医生时会觉得医生是来解除痛苦的,我得尊重你!”一位知名外科医生说。
编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医患矛盾开始恶化,或者说互不信任。一方面医务人员喊冤,我们很辛苦;另一方面,是患者的叫苦,我们没受过很好的治疗服务。这一方面与整个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互不信任下的进一步割裂。戴着有色眼睛只会割裂两个群体,对医生、患者、医疗环境、社会健康发展都没好处。毕竟,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从事医疗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信仰,小的方面说是谋生手段;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每个人不可能不和医生打交道,我们生病时,只能求助医务人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jj/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