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清日复长。
蛙声起,白兰香。
栀子花白,鸡蛋花黄。
端午节又快到了。
东坡有一阕《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放翁也有一首《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其间都记录了许多端午旧俗。
据说,从前广州人过端午节,也是要悬艾叶,挂菖蒲,点朱砂,佩香囊,洗龙舟水的。如今,大约只余“扒龙舟“和吃粽子两项了。
▲包中香黍分边角。
此图片来自网络,摄影者为“猫老师的馒头”
但我仍然会在端午节前,用心做一枚中药香囊。因为……我真的很热爱这项手工活啊!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枚自制香囊的诞生过程“。
首先,挑一块自己喜欢的布料。我今年选的,是一块日本花布,紫色和黄色菊花印得很有立体感。
在布的背面用笔勾出香囊的轮廓,嗯,我比较偏爱扇贝型。
将两块布叠在一起,正面朝里背面朝外,照着笔画出的线缝好,囊口左右两头不要缝实,各留出几厘米不缝。(如果用印花布,这一步骤要注意香包两面图案的选择。)
缝好后,会得到一个敞口的小袋子。将小袋子反转过来,就可以看到香包的雏形了。囊口多余的布向里折回去(一开始下剪刀时就要给囊口多预留几厘米布),囊口两面的左右两端都用针线加工一下,不露出碎边。
接下来,就要往香囊里装香药了。
端午香囊常用的香药有公丁香、肉桂、冰片、白芷、苍术、细辛、藿香、艾叶、川穹、菖蒲、佩兰、陈皮、菊花,等等。在中药店的百子柜里都能配到。网上也有许多香囊中药配方,查找起来很方便。
下面的图是我最喜欢、用得最多的三种香药:肉桂,冰片,公丁香。
▲香药。
公丁香,是桃金娘科常绿乔木丁香的干燥花蕾。此丁香非彼丁香,与我们常说的木犀科丁香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嗯,有公丁香自然就有母丁香,母丁香即为桃金娘科丁香的成熟果实。公丁香的香气要比母丁香浓郁许多。
宋《诸藩志》记载,丁香”能辟口气,郎官咀以奏事。“所以丁香可算是古人的”口香糖“。李后主”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就是写口噙丁香的姑娘。
冰片,又名龙脑香、梅冰、老梅片。中医将冰片归于”芳香开窍“药,认为它可开窍醒神。
我感觉冰片的香气是非常霸悍的,用量不宜多,否则其他香药的味道都被它盖住了。
肉桂,辛辣温暖的香味,非常能勾起我的食欲,因为一闻到就想起焖鸭子、炖羊肉。如果香气也有温度,那么公丁香和冰片都是冷香,而肉桂是暖香。
今年我配的香药是丁香、肉桂、紫苏、苍术、辛夷、细辛、白寇仁、荆芥穗。没有在药店打粉,用布包住捶碎了,再将碎药以软纸包好,纳入香囊。填药时注意调整均匀,这样香包的外型才好看。
香药填充完毕,将彩线横着放置于囊口(如下图),左右对齐,然后用针线为香囊收口。针不要扎到彩线,这样缝好后彩线还可以左右自由拉动。缝的时候收紧每一针,缝得紧一些香包会更好看。
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彩线绑成蝴蝶结,再缀一点小珠子,一枚药香扑鼻的端午香囊就完工了。两侧彩线若是上提打个结,便可以将香囊挂起来。
▲纫兰为佩。
记得甲午年端午做了一枚蓝印花布香囊赠予童轩师,后来童轩师填了一首词:
紫艾纱笼,汨罗香细,萦梦荒皋。一恨谁知,悠悠千古,荡此心潮。
龙舟鼓起崇朝。想千江、擂破寂寥。漫抚霜颠,漫寻少日,能背离骚。
那一缕香自此不灭。
回顾一下这些年我做的香囊。并不见得多么精致,但纯手作的矜贵就在于每一件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佳人相见一千年。
▲去年送给老师的松鹤图案端午香包,老师的猫儿媚眼如丝地沉醉在药香里,老师拍下了这动人一瞬。
温馨提醒:本文提到的香药香包均为孕妇忌用。
《岭南花木镜》,彭焰著,南方日报出版社年8月出版
京东商城、卓越网、当当网及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长按以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jj/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