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初,权益市场触底,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就此开始。
但是,4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权益市场,却发现再也不能用“波澜壮阔”来形容它了。
反而小范围的结构性行情成为主流,比如AIGC、中字头。
想想也是,注册制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资金的分流愈发严重,同时公募基金仓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居民投资意愿下降,资金供给端也出现了瓶颈。
全面牛市,确实有点难,反而结构性行情可能将成为权益市场的新常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个趋势呢?
工银瑞信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方案,平台型基金产品。
相较于现在的公募基金运行模式,平台型基金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可以大幅扩展基金产品的研究宽度,尽可能地帮助投资者参与到市场的每一次结构性行情。
攻防一体选手领衔多基金经理共管产品这次,作为平台型产品,工银领航三年持有混合启用了四位基金经理,分别是杜洋、胡志利、谭冬寒、盛震山。
作为工银瑞信研究部副总经理,杜洋无疑是四人中的核心。在这只基金的日常研究工作中,杜洋是牵头人,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上,也有着较高的话语权。
杜洋的代表作是工银战略转型,自年2月基金成立以来,区间收益.60%。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23.24%。(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日期:年3月31日)
杜洋的投资框架听起来很范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这种框架在基金经理中很普遍,但是,杜洋的理解却并不普通。
比如自下而上精选个股,大多数基金经理的选择都会是行业中的热门公司,这类公司券商研究覆盖度高,市场预期比较一致,不太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做研究。
但杜洋的选择恰恰相反,他更加偏好估值较低的冷门公司。
行业冷门,这类公司往往不会得到市场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yw/1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