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以一句话加以总结,那就是集中投资战略。这是一种有别于活跃派资产投资组合,但又能击败指数基金的战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思想构成BUFFETT集中投资的雏形。费舍尔是著名的集中投资家,他对巴菲特的影响在于,他坚信当遇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极好机会时,唯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半个多世纪以来,集中投资这种方法不但科学合理而且长期被我们这行所忽略,它与人们想象的多数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的做法大相径庭。历经90年代的新经济风潮衰退后,人们才又重新认识集中投资为何物,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集中投资形成方向。沃伦·巴菲特作为一位典范型的集中投资家,这位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通常讲话“轻声细语”、“极为务实”,且更像是“一位长者”。他那镇定的仪态出自于天生的自信,然而他的业绩和成就却颇具传奇色彩。集中投资看是一个极为寻常的想法,但看似寻常最奇崛,它根植于一套复杂的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之上。如果我们将这个想法“举起来迎着光”,仔细观察它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它的深度、内涵以及坚实的思想基础,他们都蕴藏于清亮的表面之下。“找出杰出的公司”。多年来,沃伦·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选择可投资公司的战略。他对公司的选择是基于一个普通常识: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估值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潜在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巴菲特使用的过程包括用一整套的投资原理或基本原则去检验每一个投资机会。这些基本原则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战略》(WarrenBuffettWay)一书中已详细讲述并在下一节“少就是多”中加以总结。每一个单独的原理就是一个工具,将这些工具合并使用,就为我们区分哪些公司可以为我们带来最高的经济回报提供了方法。沃伦·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你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你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证券投资。你将会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的稳定中求胜,在将来也定会产生高额业绩。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将你的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的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上。“要有耐心”集中投资是广泛多元化、高周转率战略的反论。在所有活跃的炒股战略中,只有集中投资最有机会在长期时间里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业绩。但它需要投资者耐心持股,哪怕其他战略似乎已经超前也要如此。从短期角度我们认识到,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对公司收益的预期都会影响股价。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加长,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趋势才是最终控制股价的因素。多长时间为理想持股期呢?这里并无定律,将资金周转率定在10%~20%之间。“价格波动不必惊慌”价格波动是集中投资的必然副产品。不管从学术研究上还是从实际案例史料上,大量证据表明,集中投资的追求是成功的。从长期的角度看,所持公司的经济效益定会补偿任何短期的价格波动。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个忽略波动的大师。另一位这样的大师是巴菲特多年的朋友和同事查理·蒙格(CharlieMunger)。查理是伯克谢尔·海舍威公司(BerkshireHathaway)的副总裁。那些倾心钻研并酷爱伯克谢尔公司出类拔萃的年度报表的人都知道巴菲特与查理彼此支持,互为补充,二人的观点有时如出一辙。蒙格与巴菲特在态度和哲学观念上亦丝丝相扣,互为影响。集中投资的基本原理是在50年前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巴菲特所做的,而且做得非常成功的是亲身实践了这一原理,然后才将它冠名。令我感到震惊的问题是:华尔街一向以自觉效法成功而著名,为什么至今仍对集中投资这一战略不闻不问呢?我了解的情况使我深信,集中投资战略与目前投资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投资方略有天壤之别。最简单的事实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世界并不是多学科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你看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查理指出,商业学教授一般不会将物理学原理放进他的授课之中,同样物理学教师也不会讲授生物学,生物学教师不讲授数学,数学家也极少在课程中包括心理学。根据查理的观点,我们必须忽略这些“学术上的法定界限”并将所有格状设计中的模式包括在内。集中投资与目前广泛使用且颇为流行的投资文化是不完全相符的,这种投资文化建立在狭窄文化的几个模式之上。为了充分享用集中投资的好处,我们必须增加新的概念、新的模式以扩大思维。如果不了解心理学中的行为学模式,你对投资就永远不会满意。如果不了解统计学中的概率论原理,你将不会知道如何优选证券组合。只有在了解了复杂的适应性原理之后,你才会真正了解到市场预测的可笑之处。对这些学科的了解不必是完全彻底的。查理解释说:“你不必成为这些领域的伟大专家。你要做的只是接受一些真正重要的概念,尽早尽快地将这些原理学好。”查理指出,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当你将不同的原理结合起来并用于同一目的时,对不同学科的掌握使你可以高瞻远瞩。遵守永恒的真理:基本的生活常识,基本的恐惧感,基本的人性了解,这使得我们对人的行为能进行预测。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几点并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你就会在投资业做得很好。”“用亏损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数量,再用收益概率乘以可能收益的数量,最后用后者减去前者。这就是我们一直试图做的方法。”巴菲特说:“这个算法并不完美,但事情就这么简单。”很显然,在投资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金融和财会知识,我们同样需要掌握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知识。但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是心理学理论。特别是他强调学习所谓的心理判断失误理论。蒙格认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脑子在想问题时善走捷径。我们轻易地跳到结论上去。我们很容易被误导,被人操纵。查理说:“从我个人来讲我就容易受误导。首先,从理智的角度考虑,哪些是真正控制股权的因素?其次,哪些是在潜意识里自动产生出的潜在影响?这些影响总的来说是有用的,但经常误导我们。”他利用这双重来进行投资决策:首先考虑理智预期和概率;然后仔细评估心理因素的影响。行为金融学与过度自信行为金融学通过使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市场的低效行为。人们在与自己的金融事宜打交道时,经常犯愚蠢的错误或做出不符合逻辑的推论.。许多心理研究表明,人们发生判断失误是因为总体来说人们过于自信。就信心本身来讲,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自信则是另一回事。当我们处理金融事宜时,它就尤其有害。信心过度的投资者不仅自己做出愚蠢的决策而且对整体市场会产生强大的影响。投资者一般都表现出高度的自信,这是一种规律。他们想像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且能选择获利的股票—或者至少他们会选择聪明的券商为他们打败市场。他们趋向于高估券商的知识和技巧。他们所依赖的信息也是能证实他们正确的信息,而对反面意见置之不理。更糟糕的是,他们头脑中加工的信息都是随手可得的信息,他们不会去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信息。风险容忍度所有金融心理学因素聚合在一起,反映在你身上,就是你对风险容忍的程度,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将周围的金属物质都吸附在自己身上一样。金融心理学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在你每天做出买卖决策时,这些概念就变得真实起来。而将你做出的所有决策贯穿起来的因素,就是你对风险的感知程度。我们所有的人都难免会犯判断失误的错误,它将影响我们的个人成功。当成千或成百万的人都犯判断失误的错误时,这种集体的力量将会将市场推向毁灭的边缘。此时跟风而走的诱惑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错误的判断累计起来成倍数增长。在这一片波浪起伏的不理智行为的汪洋大海中,只有少数几个保持理智行为的人能幸免于难。成功的集中投资家需要培养一种性情。道路总是崎岖不平的,选择走哪条路才是正确的,经常是与人的直觉背道而驰的。股市的经常性波动容易使股民产生不安定的感觉,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你需要对这些情绪耐心观望,并随时准备采取理智行动,哪怕你的直觉呼唤你做出相反的行为。但如前所示,未来总是重奖集中投资者,因为他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天就给大家分享的这里,篇幅有限,想要了解更多的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zy/1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