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有两件事震撼了许多人。一件,人们至今仍在热议;另一件,则正在淡忘。
热议的是名校之子张一得的离去。他三岁学完小学课程;高中三年拿的是国际学校的全额奖学金;去年又以满分考上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可以说,他短短的十几年已经实现了很多人穷极一生也无法达到的高度。
另一件是济南大学一名女生自杀,并留下“我自杀是因为我爸”的遗书。这个女生是省级优秀学生,大学也是教育部卓越计划高校。
引发人们热议的是,他们都拥有光明的前途,为什么选择在花季离开呢?
张一得的父亲为了培养孩子,从高管辞职全职带娃。为了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爱,他拍下20万张照片;建立成长博物柜,收藏孩子的重要物品;花16年给孩子写书;每天做不同样的早餐。并且为让娃学英语,他用葱姜蒜等食品雕刻了20万个英文字母。
女生的父亲差一点。小时候,女生向爸爸请教如何查字典,收到的是砸过来的字典;初中一次洗澡,她不小心撞到没装修好的柜子,迎来的是“怎么不把你的脚割断?”的怒骂。
女生说,任何事只要爸爸阻挠,一定无法实现。高中时早恋,她被爸爸在校门口暴打,还被禁止去学校两周。后来为讨爸爸欢心,自己一直伪装成父亲喜欢的样子,但这太压抑。这一次的争议,她不想再受爸爸控制。她还请求大家,如果发现自己还没离开,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救她。
他们是如此优秀,却为何选择不再面对美好的未来,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孩子到底该怎么养?
01.
长不大的父母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现任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的加藤谛三在《长不大的父母》一书中提出:父母的职责是给孩子快乐,当孩子任性地提出要求时,我们应该尽力让他们满意,而不是要求孩子满足我们。
比如周末在家,孩子想让你陪她下楼去玩,你应该做的是放下手机、带好水和他一起下楼,而不是告诉他:“我还想多玩一会儿”。
能做到这一点,要求的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共同成熟。只有这样才能意识到孩子请求背后的原因,从而想办法满足他们。然而很多人只是身体上达标,他们潜意识还在呼唤:“我不要当爸爸(妈妈)!我还想当小孩!”
书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妈妈给上大学的女儿做了便当,女儿走时只说了一句话:“便当我带走了”。妈妈立马大怒,觉得女儿冷酷无情,自己辛辛苦苦精心准备的饭菜,居然收到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
妈妈朝女儿发火,女儿却觉得莫名其妙,他们的关系就此跌入谷底。
在心理咨询师帮助下,妈妈找到了原因:原来她是在向女儿撒娇,我这么辛苦,快夸我呀。
这个妈妈从小寄人篱下,一直被当成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小孩子都有撒娇的需求,她一直没被满足过,建立家庭后丈夫也是非打即骂。直到孩子出生,她才觉得有了亲人。因此,她这一直未被满足的需求才无意地表现了出来。
这一行为被加藤谛三认为是亲子角色颠倒的行为。它指的是,本该由孩子表现的行为,却由父母展现了出来,他们成了孩子,孩子变成了“父母”。
除了撒娇外,威胁孩子,过度依赖孩子,对孩子过高期望,以及向孩子吹嘘等都是亲子角色颠倒的行为。
比如一得的父亲,他的账号名称是“一得老爹”,日常也全是围绕孩子,仿佛一得就是他的全部,他在孩子身上找到了满足,但孩子会感到莫名的压力。
这些行为大多带着爱的外衣,父母以为是爱孩子的表现,然而孩子成长要的并不是这些。
02.
对孩子的伤害有哪些?
父母的这些行为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毒药。或许有些锋利,但确实对孩子造成了很严重的伤害,让他们感觉不到幸福,不明白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无法拥有良性的人际关系。
比如那个自杀的女生,她爸爸一直对她和弟弟冷言冷语,犯了错非打即骂,还要求按他的想法做。她以为是自己太笨,做得不够好,拼命伪装成爸爸喜欢的样子。
这让她产生错误的观点:想要取得别人喜欢,按照对方喜好去做就行。这样下来虽然获得了对方认可,但终究不是按自己意愿而活。
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要考虑对方的想法,她怎么能找到自我呢?没有自我,想做的事还被屡次禁止,她也很难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并且,这样的观点也让她感受不到幸福。我们只有认同自己最真实的模样,无论是丑还是美,无论是聪明还是笨,无论是能力强还是弱,接纳这些,才能感觉到幸福。那个女生的朋友和父母的爱都是自己伪装而得来,她讨厌这样的自己。
对自己的不认可,让她没有知心的朋友,当出现负面情绪时,没有人可以诉说。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感受的是更多的负面情绪。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感受到幸福呢?
有时候,孩子感受不到幸福,不一定是生活不如意,而是父母的遗留问题。他们那些“不懂得”的爱,造成了太深的伤害。
03.
为什么会有长不大的父母?
成为父母,既要求生理上的成熟,又要求心理上的强大,如果没满足,我们就是长不大的父母。那么,又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比如被夸奖、勇气、能力、被爱等等。这些要求在未成年时需求更强烈,如果没被满足,我们会形成执念,潜意识一直追求,直至被满足。
比如小孩子都喜欢夸奖,如果父母吝啬夸孩子,他会把“被夸奖”当做行动目标,做任何事都奔着这个目的。
有的孩子即使在小时候没有表现出来,也只是被暂时掩埋,等到合适的时机又会全面爆发出来。这个合适的时机一般指的是孩子成为父母后,因为孩子天生对我们依赖。
当“孩子”成为了父母,不仅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连他自己都深受其害。
比如被动,这是这类人的一个明显特征。加藤谛三说,他们身上没有想要凭一己之力解决人生问题的态度,他们无法解决遇到的问题,遇到问题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或者找人帮忙。
然而他们心中又有太多不甘,认为总有一天能解决,等自己有能力就可以。这个“有能力”又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因为他们习惯逃避,从来没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心,连试一试的勇气也没有。
这些不甘心堆积起来,又缺乏可以倾诉的朋友,他们变得越来越孤立。比如,在受到上司刁难时,如果和朋友一起喝个酒,吐槽一下上司的可恶,这种情绪就会消失。但没有吐槽,这些不满会逐渐堆积,看上司各种不顺眼。
并且因为情绪上的不成熟,他们也无法和另一半谈心。一来是他们害怕这样的想法说出去另一半看低自己,二来是这样的情绪太多,几乎每一天都有产生。
最后,他们只能将目光转向孩子,希望孩子主动爱自己,排解各种不甘,满足对爱的渴望。父母的要求在孩子这里被满足了,可孩子的要求呢?他们只能等着有孩子后,再得到满足。
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合格的,没有答案可循,但是再没有谁比我们更爱孩子,我们只愿他平安快乐。在教育孩子时,发现自己没有成长起来的那部分人格,想办法让其健康成长起来,再教给孩子,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我想这就是完美的父母。
年第11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jj/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