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公众平台杜绝一切广告、链接!我们提供免费讲座、体检指导与异常结果解读、就医咨询等服务,不以任何形式接受任何费用!
第三十四讲常见皮肤病(十二)
重点内容:脂肪瘤的发病因素有哪些?脂肪瘤会恶变吗?脂肪瘤的预防重点是什么?常见血管瘤有哪几种类型?血管瘤的主要危害是什么?皮脂腺囊肿的预防重点是什么?什么是皮肤纤维瘤?常见的皮肤癌有哪些?皮肤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皮肤癌的预防重点是什么?
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发病与遗传因素、过度饮酒、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工作压力过大、心情烦躁、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等有关。
脂肪瘤多见中年人。肿瘤常发生于背、肩、颈及四肢近端的皮下组织,大小不一,境界清楚,质地较软,生长缓慢,常为单发性,亦可为多发性(脂肪瘤病)。脂肪瘤一般无症状,极少恶变。
直径1cm内和多发脂肪瘤,一般不需处理。较大者可行手术切除。
脂肪瘤的预防重点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参见第二讲、第三讲)。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其发生原因一是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错构瘤),或是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良性肿瘤。
血管瘤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按其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征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其中以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较常见。
毛细血管型血管瘤:肿瘤是由大量交织、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与皮肤表面平齐或稍隆起,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以手指压迫肿瘤时,颜色退去;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
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由扩大的血管腔和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表现为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的柔软肿块。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表浅的肿瘤,表面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深部者,皮色正常。触诊时肿块柔软,边界不清,无压痛。挤压时肿块缩小,压力解除后则恢复原来大小。
蔓状血管瘤:主要由扩张的动脉与静脉吻合而成。肿瘤高起呈念珠状或蚯蚓。扪之有博动感与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若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上述之博动及杂音消失。
血管瘤极少恶变,但体表血管瘤尤其是颜面部血管瘤影响美观,血管瘤还可能破裂出血、继发感染、溃疡等。临床治疗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深浅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而定。常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冷冻外科、硬化剂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刺”。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腺体内容物逐渐增多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为缓慢增长的良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年人,好发于头面、颈项和胸背部。
囊肿呈球形,高出皮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质地柔韧,有弹性,与皮肤有粘连,不易推动,无波动感。其中心部位有针头大脐孔凹样开口,呈蓝黑色,形如针头粉刺,挤压可出豆腐渣或面泥样内容物,内容物常有腐臭味。可单发或多发,小者数毫米,大者近10厘米。
皮脂腺囊肿极少癌变,但易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热、痛。最常用的根治方法是局麻下手术切除,应完整地摘除囊壁,以防复发。
预防皮脂腺囊肿的重点保持皮肤清洁,使皮脂腺开口通畅,利于分泌物排泄;皮肤瘙痒时,不能任意抓挠,以免引起皮肤感染,破坏皮脂腺开口,导致皮脂腺分泌物潴留,促使皮脂腺囊肿形成;不挤压毛囊炎、疖等。
皮肤纤维瘤:是纤维组织细胞性增生引致的一种真皮内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极少自行消退。
皮肤纤维瘤的病因不明,可能与皮肤损伤、昆虫叮咬、病毒感染等有关。中青年女性多见。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四肢、特别是下肢多见。
局部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多为单个,质硬,直径多不超过2cm,表面光滑或粗糙,可为深褐色、紫色、淡红色、黄色等,基底可推动,但与表皮相连。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行手术或冷冻治疗。
皮肤癌:是发生于是发生于皮内、皮下组织或附属器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不同包括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特发性出血性肉瘤、汗腺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和由其他部位转移至皮肤的继发性癌等。我国的皮肤癌发病率很低,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常见的皮肤癌有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其次为湿疹样癌(参见第九章之“常见女性性器官疾病”)、恶性黑色素瘤[参见第二十二讲“皮肤病概述(四)”、第二十五讲“常见皮肤病(三)”],但很少见。
皮肤癌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如石油、沥青、焦油、润滑油、燃料油、煤油、砷化物、苯并芘等;放射线、电离辐射;慢性刺激与炎症,如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瘘管和窦道、盘状红斑狼疮、射线皮炎等;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免疫抑制;遗传因素等。
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皮肤)鳞癌,是起源于表皮角朊(ruǎn)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多发于头颈、四肢、躯干等部位的皮肤、粘膜及皮肤粘膜交界处。鳞状细胞癌亦见于皮肤外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口腔、唇、食管、子宫颈、阴道等处。此外,有些部位如支气管、膀胱、肾盂等处虽无鳞状上皮覆盖,但可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形成鳞状细胞癌(参见第八讲“什么是组织细胞化生?”)。
病变早期即可形成溃疡,生长呈浸润性,破坏性大,可合并感染。恶性程度较高,较易发生转移。皮肤基底细胞癌:简称(皮肤)基癌,是起源于表皮及其附属器基底细胞的恶性上皮肿瘤。在上述皮肤癌的发病因素中,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与日光照射关系不如鳞状细胞癌明显,但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皮脂腺丰富部位,显示其发生与毛囊皮脂腺关系密切。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好发于鼻侧,其次为额面、眼眶、眼睑、耳周及颈部、躯干,偶发于乳头、外生殖器等处。
起病初期一般无自觉症状,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
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多单个发生,恶性程度较底,生长甚为缓慢,病程超过10~20年者极为常见,很少转移。
皮肤癌的临床治疗应根据肿瘤病理、部位、大小、及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治疗原则是清除肿瘤,最大限度地组织器官功能,减少外貌损伤。适当选择手术、冷冻、激光、电凝、电灼、放疗等。
皮肤癌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如石油、沥青、焦油、润滑油、燃料油、煤油、砷化物、苯并芘等;放射线、电离辐射;慢性刺激与炎症;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免疫抑制;遗传因素等。
皮肤癌的预防重点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增强体质,睡眠充足,劳逸结合,心情愉悦;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的化学物品(如石油、沥青、焦油、润滑油、燃料油、煤油、砷化物、苯并芘等)、放射线、电离辐射;避免日光暴晒,长期工作在阳光下者应做好防晒防护;积极治疗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瘘管和窦道、盘状红斑狼疮、射线皮炎等慢性皮肤疾病;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积极防治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注:查阅本系列讲座其他相关内容,请查看年12月23日讲座“目录”。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医院卡介苗接种后会出现什么反应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yw/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