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苹果在iPhoneX上引入FaceID技术以来,刘海屏就成为iPhone手机鲜明的标签。追捧者惊叹FaceID的技术底蕴和安全属性,质疑者则对刘海模组嗤之以鼻,反而安卓厂商迅速跳过刘海、水滴模组,以挖孔屏为市场主流并衍生出屏下摄像头的设计方案,让追求极致的消费者欣喜不已。
时至年iPhone14系列诸多预热消息显示,苹果大概率将舍弃刘海模组,引用“感叹号”造型的挖孔方案,虽说机身屏幕顶部空间变大但“异形”设计方案仍会给人一种“突兀感”。对消费者来说,“去刘海”既是最基本的审美需求也是对iPhone产品最大的期待值,如今苹果新公布的FaceID专利让我们看到了彻底“清除”刘海的希望,具体情形如何我们一一为你揭秘。
屏下FaceID专利获得授权或年商用
近日,美国专利局正式批准了苹果的一项专利申请,该专利将原深感摄像头系统放到了手机显示屏后面,有望助力iPhone手机消除刘海模组。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则表示“显示屏下的FaceID专利将于年实现商用”,2-3年后苹果能否实现商用量产还要看技术问题,之所以现在这个节点放出消息更多是“市场营销”层面的预热。
如上图所示,FIG.2中FaceID组件很明显被放置在屏幕上方,而到了FIG.3中,、、、模块已被放置在屏幕下侧;但从FIG.4中可以看到,摄像头模组()并不会和屏幕()直接接触,反而更靠近屏幕的后表面()。如果苹果真能在年实现商用,那么意味着iPhone16机型将会呈现%屏占比的视觉效果,与当前安卓厂商的屏下摄像头机型看齐。
无独有偶,此前韩媒就报道称:苹果将和三星进行合作,使用一种比UPC(屏下摄像头)更先进的技术,可以将FaceID组件隐藏在屏幕下方。而郭明錤则表示,苹果早在年就提交了此项专利,最早上新周期为iPhone16机型,显然苹果的设计思路早已成型但仍需技术开发时间。
看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会想:FaceID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即使苹果这般强大的自研能力也无法“一步到位”?下面笔者就为大家做以简单的科普。
同样的图像捕获+人脸识别苹果元器件组合能力不断上涨
顾名思义,FaceID技术下消费者只需看着手机,通过脸部信息识别就能完成手机解锁、移动支付等操作,大致分为图像捕获、人脸识别两大流程。iPhoneX上市之初,为了实现FaceID解锁,苹果在刘海模组中内置了麦克风、扬声器、前置摄像头、环境光传感器、距离感应器、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点阵投影器八个组件,即原深感摄像头系统。
大致工作原理为:点阵投影器在人脸上建立多个光点,组成脸谱,再由红外镜头和泛光感应元件捕捉脸谱的红外图像,最后与A系列芯片中Bionic里面存储的数据进行匹配。相比安卓手机普遍采用的2D人脸信息解锁方案,FaceID的好处是脸谱数据在设备本地进行存储和验证,其它人无法用照片、面具来欺骗验证,安全性能大幅提升。
甚至,苹果还为FaceID技术加入了“注意力检测”功能,可以通过对人眼视线的检测来判断用户的注视区域,以判定用户是否在清醒状态下使用手机,避免睡着时“误解锁”手机。其中,红外镜头和泛光感应元件可以帮助系统对人眼特征进行定位,A系列处理器中的AI芯片能深度学习、估算人眼视线方向。
iPhoneX之后,苹果后续机型不断提升元器件组合能力,让刘海模组日益缩水,但FaceID可实现的功能愈发全面。以iPhone13Pro为例,苹果将泛光感应元器件体积缩小、红外镜头和前置镜头对调位置后,跟点阵投影器组合在一起;听筒则被移到了屏幕上边框,环境光感应器则被移到了屏下,组合之后使得刘海模组肉眼可见地缩小,屏幕视觉观感进一步得到升级。
同时,苹果还在iPhone12/13系列机型前置镜头中加入了“深度融合技术”。得益于此,苹果在iOS15.4系统中开发了新的算法,并对结构光精度、NPU算力进行大幅升级,进而训练镜头识别眼部周围区域以便消费者佩戴口罩时也能解锁手机。这种贴合用机需求的功能开发,使得消费者在疫情环境下解锁手机、移动支付场景的便捷性大幅提升。
对老旧机型用户来说“佩戴口罩解锁手机”功能能促使其加快换新节奏;对潜在消费者来说,新功能研发能减少iPhone产品的负面缺陷,打消用户购机疑虑,能无形中拉升品牌好感。可见,通过元器件组合能力的提升,苹果不但为“去刘海”打下坚实基础,也收获了市场层面的好感,属于双赢局面。
屏下专利既是营销武器也是技术实力
从市场角度来看,屏下FaceID专利的亮相意味着苹果并没有无视安卓厂商的产品形态革新。我们知道,iPhoneX上市后国产品牌迅速“跟进”,为市面上输送了大批“刘海屏”产品,但因为美观度、刘海模组可实现的技术有限等原因,水滴屏产品迅速被市场淘汰,挖孔屏、滑盖式、折叠屏等形态轮番上阵让消费者看得“目不暇接”。
年屏下摄像头方案先后实现商用,小米MIX4等产品再次拉高了消费者的购机心理预期,同时%屏占比还让用户观影、游戏场景的视觉体验大幅升级。同时,年折叠屏手机迅速成为国产厂商开辟的新竞争赛道,可折叠的手机形态之外、分屏协同的高效办公体验、自由悬停的创意玩法都对高端用户有着巨大吸引力。同样购机预算,万年刘海的iPhone不再是首选,尽管FaceID依旧实用但受限于美感已然逐渐沦为消费者抗拒的负面因素之一。
对苹果来说,安卓厂商的强势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机需求,使其不得不拿出更多产品诚意,换句话说我们将屏下FaceID技术理解为:产品层面的“查漏补缺”、市场层面对标国产品牌的营销武器。尽管iPhone14上苹果大概率选择“药丸+打孔”方案来替代刘海模组,但异形方案显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面对来势汹汹的国产旗舰,苹果需要“黑科技”来稳定军心。
当然,作为消费者笔者很期待苹果能早日实现屏下FaceID技术的商用,而不是将其作为市场营销武器。一旦iPhone16成功适配新功能,那么基于良好的高端品牌印象和高端市场的话语权优势,苹果未必不能再进一步,让其它品牌感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还能向消费者展示自家的技术成果,满足美感需求同时收获更多的品牌好感,堪称技术与市场层面的双赢局面。
最后,我们要清楚目前屏下摄像头技术并未完全成熟(无法兼顾高分辨率),且生产成本不俗。虽然国产机型用P显示屏完成技术首秀,但显示效果已然沦为炫技的牺牲品,苹果显然想追求的是显示效果、真全面屏形态和安全人脸识别功能的统一,或许iPhone16在某种意义上才算是真正的全面屏旗舰,只是等待苹果商用的时间里国产厂商能拿出什么样的创新方案与iPhone拉开身位差距,这值得我们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yy/1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