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品通则(一)——基本属性
在制品(Workinprocess),顾名思义: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物品。在制品与原辅材料库存(Inventoryofrawandauxiliarymaterials)、半成品(PartiallyPreparedProducts)、成品(Finishedproducts)都是物料相对于产品的不同状态。其中,在制品包括了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储存状态的半成品,企业自行加工的自制件(Selfmadeparts),提供材料与加工要求交付外单位生产的外协件(Collaborativeproductionparts)。买回来的菜,是原辅材料库存;正在加工的菜,是在制品;切段存放的葱,炒好放冰箱的肉丝,是半成品;自己做的菜,是自制件;准备好食材,提出要求,让别的厨房帮着做的,是外协件;盛盘上桌的菜,是成品,又叫产成品。当然,做了一半或做好了,不符合要求的菜,是次品,不能继续加工或难以入口的就是废品了。在离散型生产企业中,在制品是一个基于产品技术、生产工艺的管理概念,是企业运营特征的集中表现,是打造企业独特竞争力的着力点。一、认知原辅材料认识在制品,首先要正确认知原辅材料。原辅材料是企业产品所需的外购物料。原材料具有普遍性应用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一般性的交换价值。如铝坯、型钢、对苯二甲酸、蔗糖。原辅材料,包括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如钢板、铜管、漆包线、螺杆、集成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坯布、色纱、染料、矿石、纸箱、标签、打包带……。产品技术与生产工艺不同,构成产品的物料不同,产品原辅材料的外购性状不同。产品原辅材料,在信息化系统中称为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原辅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料。我们很容易区分“红烧大排”的原料是猪排,辅料是盐、糖、酱油、葱姜蒜。对产品,我们可以把用量大、发挥主要功能的,如钢板、木料、坯布、集成电路板、电阻电容等称为原材料,可以把用量少、发挥辅助作用的,如包装物料、螺丝螺帽、垫圈、油漆、染料等称为辅助材料。但很多产品物料,则难以界定其原材料或辅助材料属性,管理上也无需求。重要问题是,从是否构成产品成分这一点上,区分物料的原辅材料属性和工艺介质属性。红烧猪排的工艺介质有油,有水,产品工艺介质有研磨膏、喷砂丸、香蕉水、化学助剂等。一般情况下,列入技术图纸或成分配比的物料,属于原辅材料;在工艺方案中介入的物料,属于工艺介质。原辅材料在企业中的存在方式,是由管理属性决定的。原辅材料是企业向社会购买的,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物化劳动;通过企业活劳动,将原辅材料演变为库存物料、在制品、产成品、废品和余料。原辅材料是通过加工工序,改变物质性状或实现物料功能来构成产品的,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把握的重要概念。未通过工序加工构成产品的原辅材料,包括车间“小仓库”、“线边仓”在内,都属于库存物料,在计划上,可以通配各种可用产品;在核算上,未实现消耗,不能计入成本。完成所有工序加工的原辅材料,并办理一应完工手续的,则属于产成品。在库存物料和产成品之间的,都是在制品,都是生产过程管理对象。二、在制品的基本属性在制品是改变性状或实现功能过程中的原辅材料(物料),或称为“过程物料”、“过程件”。其通过加工的每一道工序,在产品构成上,物料性状与物料功能实现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这种不同,就是过程不同,就是生产过程不同;而生产过程不同,就是企业产品的主要特征,它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与表现方式。在制品的技术属性。功能需求、材料应用、产品技术结构及其技术要求分解,代入经营方略的寿命、功能与成本平衡,是产品技术工作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市场需求、企业经营策略与作业资源,所进行的产品设计与技术分解。是产品品质保障、直接成本控制的依据,也是产品生产工艺的依据。产品技术是如何通过加工工序,改变原辅材料性状或实现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与吃猪排有中式“红烧猪排”和西式“煎猪排”一样,得到变速需求,可以是齿轮箱有级变速,也可以是变频器直流电机无极变速,产品技术不同决定了加工过程不同。在制品的工艺属性。通过企业作业资源(材料、设备、工装、技术能力、生产组织)实现产品技术要求,是生产工艺工作的主要内容。产品相同,作业资源不同,其加工过程不同,即改变原辅材料性状或实现功能的过程不同,在制品的存在形态不同。我们可以在批量生产时,通过数控镗铣床和组合刀具一次性完成齿轮箱壳体的孔加工,也可以在少量生产时,用通用铣床和通用镗床,分多次对齿轮箱壳体进行加工。事物在相对静止时被认知,在制品也是在一次加工完成后被认知。一次加工后,改变原辅材料性状或实现功能的结果不同,在制品的性状不同。在制品在各个工序完工后的性状不同,触发以下管理思考:1、改变了性状或实现功能的原辅材料,已经不能用原先的原辅材料标识表达。蒸煮后待用的猪排,已经不能用原先含义为新鲜猪排的标识来表达;镗了孔的齿轮箱箱体,也不能用铸造退火后的齿轮箱箱体毛坯来表达。2、二个以上被改变了的原辅材料相结合,就生成了新的在制品性状。加盐腌渍后待用的猪排,是原料与辅料结合的产物;装上底板的齿轮箱,是底板与加工后齿轮箱壳体结合的产物,它们都不能用原先的标识来识别。3、每一道工序完工后的在制品都在改变,在管理上,这些在制品(物料)如何甄别。这种改变,影响消耗分摊与成本结转,影响生产计划进程分析,影响各工序的在制品结存数量,也影响每道工序次废品统计分析,影响每道工序乃至每个岗位的产质量评价。在制品的计划属性。通过订单计划或库存计划,根据产品结构,各工序产出能力与工序关系(工艺流程),分解销售需求,下达包括交期、数量在内的各个在制品生产任务,是生产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除了作业资源管理的产能分析以外,在制品管理应依据技术工作的产品结构与物料清单,工艺管理的产出节拍和工艺流程,品质管理的合格品率,向计划管理提供转道数量、在制品流转关联的数据。在这里,生产计划颗粒度,要细化到每一在制品、每一工序、每一转道数,而不是车间最后一道工序的每个班次产出数据。按每一在制品、每一工序、每一转道数落实生产计划,触发以下管理思考:1、按产品结构的在制品配套关系和在制品通用性(标准化),实现单项计划的在制品保障和多项计划的在制品适用性。为一个型号的齿轮箱配套下达的齿轮生产计划,进度提前的另一个型号齿轮箱也可以用上;为香干肉丝配套炒好待用的肉丝,也可以为芹菜肉丝所用。将生产计划分解关系与产品结构的在制品配套关系结合应用,才是灵活可靠的生产调度。2、按不同在制品在不同工序的不同转道数量与工序顺序关系,分析评价生产周期。在离散型企业,在制品从一道工序向下道工序移动(转道),往往不是一个一个地移动,而是按一个批量的移动(一箱、一车、一托)。因此,按单个在制品的产出节拍及其在工序间的移动时间计算产出周期,在很多离散型企业是无法准确预测完工时间的。3、按在制品流转关联的顺序关系和数量关系,结转每道工序成本(直接成本,完全成本)。在制品流转关系中,存在着不同工序间转道数量不对等的现象,即存在着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现象。按照流转关系和数量关系结转成本,才能相对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一台剪板机下的片料,供4台折边机生产,按25片数量向每台折边机转移。设剪板机下料片的直接成本为.8元,结果得98片,成本为每片2.1元,按转移数量向4台折边机结转直接成本:25片×2.1元/25片×2.1元/25片×2.1元/23片×2.1元。4、按在制品转道的具体数量单位与流转关联关系,落实在制品来源、物料来源和加工质量责任。5台压铸机压出的铝壳,在第5道工序用3台镗床分别进行膛孔时,发现有一只铝壳因气孔报废,如果没有对在制品转道的具体数量单位建立流转关联关系,就无法判定是哪台压铸机压铸的铝壳,就落实不了质量责任。同理,也落实不了供料单位、供料批次的责任。责任认定,在生产过程管理中至关重要,不能落实责任,任何品保措施与质量述求都会落于形式。在制品的技术属性、工艺属性和计划属性,是在制品管理的基本属性。“车间管理就是在制品管理”。首先,在制品是生产型企业运作的基本元素,承载着企业对愿景目标、经营方略、市场与客户、成本与质量的追求;其次,在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状态,集中反映了生产组织、计划调度、设备工装、供应外协、生产技能、技术工艺,乃至激励政策与员工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车间管理向在制品聚焦,就是向企业运作目标聚焦,就不会“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就不会为设备而设备,为工资而工资,为质量而质量,就能打破部门墙。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yawz.com/zflzy/10666.html